■張 聰 顧 博/哈爾濱學院
據互聯網絡信息中心(СNNIС)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網民達7.51億,手機網民達7.24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提升至96.3%①。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說:“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普遍應用,微時代,微文化應運而生。微文化是一種積聚的力量,不經意的滲透日漸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大學生作為中國網民的主要穩定群體,思維方式、學習和生活方式都深受影響。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紅色基因”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立德樹人不可或缺的教材。結合微文化特點探尋傳承“紅色基因”的創新路徑,踐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使命已然成為新時代的課題。
紅色基因不僅在革命年代,在新時代也是我們要傳承的精神力量。2013年,習總書記首次提出“紅色基因”概念,之后多次提出“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問題,強調認真汲取紅色基因的養分。通過微博、微信等媒介迅速傳遞信息,“曬”已成為微時代人們日常生活學習中不可缺的方式之一,微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認同微文化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同時也樂于通過微平臺接受各種信息和價值觀念。
因此各高校可結合實際情況搭建微平臺,如開“紅色基因”教育專欄,建微信公眾號,開微博等,推送紅色文化資源的圖片、介紹和視頻等相關資料,日常分享中潛移默化加強宣傳其精神內涵,通過短小精辟的分析和評論進行“紅色基因”傳承教育,拓寬傳承渠道。
十八大以來,在“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號召下,一些高校陸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景點、開展現場教學等,但教育形式較單一,教育作用不明顯,學生不解其實質,更談不上其精神實質的傳承。“紅色基因”內涵豐富,但大學生對紅色基因缺切身體驗,需提高“紅色基因”教育微內容的要求。
微文化具有信息傳播速度快,內容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等特點,碎片化的信息能完成對事件的完整報道和傳播,任何人都可迅速傳播信息。大學生面對信息爆炸還缺乏一定判斷力,教育工作者在收集、整合和發布微內容時只有客觀真實還原“紅色基因”歷史面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才能傳遞其中蘊含的精神實質,發揮其具有強大的精神導向功能。另外,發布微信息時還應注重趣味性,用簡單明了網絡語言,制作“紅色文化”主題的微電影、微視頻、微動畫等微文化產品,迎合微時代大學生的特點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因此在微文化下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內容時,要確保微內容真實,把握政治性,堅持趣味性,在注重、引領和利用微文化中,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轉向生活化融合教育方式,深化“紅色基因”教育。
改變“填鴨式”教學。“紅色基因”雖是鮮活教材,但僅憑思想政治教育者單向的說教方式,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90后大學生有獨立個性,在微文化影響下更加抵觸強制性說教方式。
教育方式向雙向溝通過渡,呈即時、精簡和有趣的溝通特點。在“紅色基因”教育中,可通過微平臺鼓勵微交流,如開設專屬論壇,微信公眾號評論,面對面建微信討論群及微課堂的彈幕功能等,提供暢所欲言的微平臺。微交流可了解學生需求,有的放矢;可因勢利導,及時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微交流可將“紅色基因”深入人心,增強效果。
因此,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傳承“紅色基因”教育中要順應時代潮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鼓勵微交流的雙向溝通,增強“紅色基因”教育效果,從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樹德立人的任務。
注釋:
①郝麗陽.СNNIС分析師:網民規模達7.51億,手機上網地位鞏固[EB/OL].新浪 科 技 .http://tech.sina.com.cn/i/2017-08-04/doc-ifyitamv4751247.shtml,2017-08-04.
參考文獻:
[1]王東紅,陳曉琳.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 ,2017(5):104~108.
[2]于敬巖.高校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