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占文/哈爾濱師范大學
近年來,在中小學教育中,我國教育界普遍倡導賞識教育。在這一背景下,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受到了廣泛的質疑甚至劇烈的抨擊。似乎懲罰不但傷害了學生,而且違背了教育規律,“懲罰”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觸及的“高壓線”,一方面,人們大多只關注教育中不當懲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忽略了合理適度的懲罰教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德育手段。另一方面,使教師在教育方法的選擇與實施時越來越多地背負著來自家長和社會的沉重的壓力,一味的使用賞識教育而不倡導實行懲罰教育,使教師在面對紀律觀念日益淡薄的學生時無所適從,特別在一些“問題孩子”面前更顯得蒼白無力,這讓教師們一致認為懲罰教育仍有存在的必要。
中小學德育中的懲罰教育的運用是有效而敏感的,用好了對中小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利,用的不好就會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所以,我們在實施懲罰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對中小學生德育懲罰的實施,最先應該明確的就是對中小學生的懲罰是為了教育,德育懲罰是為了避免中小學生不良的行為后果的再次發生,是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德育懲罰要有明確的德育目的性。教育者對做出不道德行為的青少年進行懲罰,不是由于自己的厭惡和反感,也不是自己其它不良情緒的發泄,而是為了使犯錯誤的中小學生不再犯相同或類似的錯誤,使其他中小學生受到一定的威懾和啟示,使中小學生得到理性的道德教育。我們實施德育懲罰,就要明確它的德育目的性,它是為了德育而懲罰。
實施這種德育手段,要使其達到好的德育效果,就要實事求是,就事論事,對中小學生公平公正。首先不把個人喜好或情緒波動帶到德育懲罰中,不偏袒或針對某個學生,只有教育者公平公正的進行懲罰,中小學生才能真正心服口服,德育懲罰才會有相應的威懾力和教育性。其次,教育者的德育懲罰必須針對中小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德育教育者不能因為中小學生某些與自身看法和利益相左的行為對其進行隨意的懲罰,要認清與德育懲罰有必然因果聯系的是中小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德育教育者還要根據相關的規章制度對青少年的不道德行為的客觀事實進行理性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具體的合理德育懲罰措施。
德育懲罰要公平公正,但也要避免“一刀切”,要因人而異,體現差異性,切忌簡單的依照規章制度或自己制定的標準而程式化的進行德育懲罰。對中小學生實施德育懲罰,要充分考慮個種因素,他們年齡、心理、家庭背景、性格特點、頑劣程度、道德認知能力都存在不同,這些不同決定了他們對德育懲罰的量度的感受力是不同的,而同樣的德育懲罰對他們的德育效果也不同。我們實施懲罰時也應該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中小學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使懲罰更加的合理化、人性化。
首先,德育懲罰要及時,及時的懲罰可以使中小學生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受到懲罰是自己的不道德行為引起的,這樣才能發揮德育懲罰的功能。如果做出不道德行為的中小學生和他所在的集體幾乎已經遺忘了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或對這件事的認識已經淡化,這時再進行德育懲罰,一方面很難讓受罰者和其他中小學生把懲罰與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聯系起來,反而很可能會把懲罰與教育者的個人厭惡和反感聯系起來,從而造成教育者的懲罰是對人而非對事的不好印象,并且會給人以“秋后算賬”的感覺,容易造成學生的反感。
當前人們對中小學生懲罰教育廣泛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非人道的違法懲罰行為的大量存在,我們要使德育懲罰發揮好的效果,避免負面效果的出現,就要嚴格遵從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法律法規為依據。中小學生德育懲罰要由有懲罰權的教育者或相關機構來實施,實施時還要明確懲罰者和受罰者雙方各自的權利和義務。這樣,德育教育者實施德育懲罰就既有法可循,又受到一定法律法規的限制,就能夠很好的把握德育懲罰的法律限度。
德育懲罰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處罰過程,不是罰了就行,他從過程上講是一次對中小學生的德育過程,教育者在懲罰前要做到合理分析,而在懲罰實施后還要及時反饋,并從反饋所得信息來分析這一德育懲罰的效果。做到及時反饋,一方面及時掌握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中小學生德育接受情況,看看德育懲罰是否在可控的范圍內,有沒有造成負面的效果等;另一方面則是教師根據反饋情況及時反思總結,以便日后的德育懲罰實施更合理有效,更有針對性。
懲罰教育是一種很好的隱性德育過程。眾所周知,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具有教育意義。在接受懲罰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最直接的行為感受。因此,懲罰不但不能摒棄,而且,它還是一個很好的道德教育的手段,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實施懲罰教育。據此,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將德育的視角轉向懲罰教育,對懲罰教育進行剖析,探求懲罰教育的實施策略,讓懲罰教育在中小學生的德育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應列,曾宏英,李美瓊.適當體罰是否需要[J].中小學管理,2003(04).
[2]雷虹.懲罰教育:中小學德育成敗的關鍵[J].科教文匯,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