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姍姍
摘 要 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的推廣,推動電視新聞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們對電視新聞的及時性和新聞質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某種程度上也導致電視傳媒行業的競爭加劇。電視臺新聞記者是獲取信息、新聞編輯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電視新聞播出的傳播效果。文章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重點論述了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做好新聞采訪和編輯工作。
關鍵詞 新媒體;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文字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2-0036-02
新聞是對最近發生的,反應相關社會現象的,具有一定社會討論度和社會價值的事件的報道。電視新聞記者在獲取新聞時要做到始終以四字原則為基準,即“新、快、短、實”,通過最快的速度獲取最新的新聞,并以簡短的篇幅報道出來。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也給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帶來巨大沖擊,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做好新聞采訪和編輯工作,是擺在所有電視新聞記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1 電視新聞記者采編工作的重要性
1.1 應對新媒體環境下激烈的市場競爭
電視新聞本身是科技和新聞傳媒融合的產物,因此電視新聞既受益于科技創新,又必然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挑戰。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新媒體的產生,各種網絡新聞節目應運而生,觀眾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各種新聞信息,因此網絡新聞節目也在無形中擠壓著電視新聞的生存空間[2]。針對這種情況,電視新聞記者提高采編工作質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到保質保量,滿足觀眾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觀看需求,能有效提高收視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1.2 提高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
新聞的采編工作是新聞記者職業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的集中體現。
首先,采編簡單來說指獲取和處理新聞信息,獲取信息反映了記者對社會事件的洞察力,處理信息反應了新聞記者的編輯能力,所以采編能力反應了新聞記者的職業能力高低。
另外,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時候,新聞記者必然要把個人風格融入其中,因此新聞記者可以根據新聞播出后觀眾的反應對自身的工作思路進行調整,及時查找出工作中的不足,不斷提高采編能力。
1.3 保障民眾的知情權
在新媒體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仍舊是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新聞記者做好采編工作,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能通過電視新聞拓展視野,豐富認識,了解國家大事和社會動態,對社會事件發表看法,對社會丑惡的一面進行鞭撻,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穩定,維護社會發展秩序。
2 做好采訪工作的措施
2.1 前期準備工作要充分
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要確保從被采訪人那里獲取到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在采訪前首先要研究被采訪人的基本信息,設定采訪目標,安排采訪步驟。另外針對相關的社會現象,記者要做好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了解,在采訪中不能盲目提問,應當從新聞的角度出發提出有價值有看點的問題,確保采訪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1 ]。最后,采訪和被采訪者是交互式交流的過程,一旦被采訪者出于種種目的透露錯誤信息,有可能導致新聞失真,讓記者處于被動局面,基于此記者不僅要善于挖掘信息,更要去辨別真偽,提出被采訪者的誤導性信息。
2.2 合理安排提問環節
提問是采訪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采訪雙方思想和看法碰撞的一個過程。新聞記者要獲取新鮮生動豐富的信息,就要把握采訪過程中的細節,針對被采訪者透露的信息進行有針對性提問,發掘潛在的新聞信息。
首先,提問讓采訪更具目的性和針對性,為防止無目的的提問,記者在采訪前可以設置一個采訪提綱,確定采訪主線,讓被采訪者在提綱的范圍內回答問題,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有用的信息。其次,記者可以根據采訪內容及時補充問題,尤其是針對具有一定社會討論度的熱點問題,被采訪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隱瞞,記者要做到敢于提問也要做到善于提問,抓住被采訪者的漏洞直擊要害,反應出新聞的真實性和揭露性。最后,記者要善于處理采訪中的突發事件,保證采訪的靈活性,根據被采訪對象身份的不同設置不同問題,如,對政府官員可以進行深度提問,問題可以圍繞政府行為、相關政策法規解讀等。對農民進行提問,記者則要保持一定的親和度,通過親切對話拉近雙方距離,減輕被采訪者心理壓力,營造輕松的采訪氛圍[ 3 ]。
2.3 提高政治敏感度
新聞和其他電視節目不同,其主要工作內容囊括國家政策、社會發展動向、經濟發展程度以及民生問題。通過民眾普遍關心的社會事件挖掘新聞信息是考核新聞記者能力的標準之一。因此新聞記者在采訪中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善于從社會事件表明發掘隱含的深層含義,賦予新聞采訪更高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內涵。
2.4 保持良好心理狀態
電視新聞這一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新聞記者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同時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在電視新聞采訪中達到良好的雙向互動和和諧溝通。如果新聞記者在采訪時流露出緊張不安的情緒,被采訪者有可能受此影響對新聞采訪產生警惕提防心理,從而干擾采訪工作。因此新聞記者應當切實有效地調節心理狀態,消除緊張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在采訪過程中要保持冷靜、平和以及親和力,讓被采訪者卸下心理壓力,對記者產生信任感。
3 做好編輯工作的措施
3.1 保證編輯內容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在當前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聞行業競爭加劇,部分新媒體新聞節目為保證點擊率,不斷制造所謂的新聞“噱頭”,忽視新聞的真實性,容易給社會大眾造成不良誘導。記者要堅守新聞工作者的底線,以真實性和可靠性提升新聞質量,確保編輯內容的真實。在編輯過程中首先做好策劃工作,隨時和前線記者交流,對新聞事件建立動態監察,和其他部門協同合作,對新聞事件進行及時正確的報道。在編輯上新聞記者更要做到正確合理的排版和剪輯,盡量減少個人主觀性看法的介入,保證新聞的可信度。
3.2 增強編輯內容的創新性
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電視新聞節目在面對市場競爭的同時也要不斷做出創新和改革,不斷滿足觀眾多樣化的觀看需求。當然創新并不是刻意求新,而是要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讓新聞信息更加豐富多彩[4]。首先,在標題上進行創新,標題直接決定了觀眾在短時間內是否對這則新聞感興趣,傳統的新聞標題過于千篇一律,很難激起觀眾的瀏覽欲望,因此記者可以針對人們多樣化豐富化的閱讀需求,在標題中加入更多的新鮮時尚元素,如一篇關于逃離北上廣的新聞報道標題是《做沙丁魚,還是做咸魚》。“咸魚”是年輕人在網絡上普遍使用的網絡用語,把“咸魚”加入題目中能在短時間內廣泛激起年輕觀眾的瀏覽熱情。其次,關于內容上要增強和觀眾的互動,讓新聞反應更多人的意愿和看法,如,關于景區收費,采訪旅游局、景區負責人之后,可以設置和觀眾的互動環節,讓觀眾暢談對景區收費的看法,同時設置專家解讀環節,分析國外景區收費情況,介紹景區收費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最后,在內容上保證創新型。新聞講究真實,但并不是說新聞就一定的頑固僵化的,恰恰相反,新聞內容是隨著時代不斷豐富的。新聞工作者可以根據觀眾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對新聞內容進行適當簡化,提煉出其中精髓部分,同時注重新聞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一方面加強和觀眾互動,另一方面加強信息傳遞和知識傳遞作用。
3.3 保證編輯的中立性和時代性
新聞的真實性決定了電視新聞要對事件進行全面而真實的報道,讓受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對不合理的情況進行揭露。因此新聞記者首先要有社會責任心,提高自身職業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用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新聞信息進行編輯。
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新聞記者在編輯過程中始終保持中立立場,防止個人看法和主觀意念的滲入。另外,記者也要保持時代性,保證新聞報道符合時代主流思想,能對人民群眾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3.4 保持崗位責任意識
無論是在新聞采訪還是新聞編輯,新聞記者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新聞記者不能為了點擊量和閱讀量盲目制造噱頭,消耗公眾對電視新聞行業的信任。而應當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意識,不斷提升自身職業修養,保持對新聞的專注、負責態度,遇到問題積極解決,時刻保證保持新聞人該有的職業操守和職業底線,捍衛電視新聞的權威性。
4 結論
總之,在新媒體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形勢,新聞記者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質,加強采編工作能力,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新聞采編工作,不僅推動電視新聞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觀看需求,加強電視新聞的市場競爭力,更能確保電視新聞沿著時代發展潮流和社會運行秩序的方向進行發展,讓廣大觀眾獲取真實生動有價值的新聞報道。
參考文獻
[1]劉曉婷.探究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J].西部廣播電視,2017(14):152-153.
[2]劉蓉.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J].新媒體研究,2016,2(17):156-157.
[3]胡潞平.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140.
[4]王紅霜.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與編輯能力提升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