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通過對本校學生在計算能力的水平和老師計算課堂教學現狀的進行調查、剖析,著重課堂出發,開展課例研究、專題教研、課堂的創新、口算與估算訓練、進行有效的計算課堂教學,尋求高效的計算訓練策略,從而提高本校學生的計算能力。通過探討,此項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教師、學生兩個方面。課題結題時總結一些實用經驗的同時,還形成了我校計算課題的初步研究依據論,并為繼續的計算課題探討打下基礎。
【關鍵詞】課例研討磨課 專項教研 計算課程教材重組教研 口算 估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120-02
一、提出問題
新課程修訂時在《數學課程標準》著重提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根據法則和運算定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還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那么,我們一線教師又如何將這一理念的精神落實到我們的數學課堂呢?不少老師也埋怨:“學生的計算能力太差了,連簡單的運算都過不了關,甚至數學基礎好的學生的運算結果也經常出錯。”現實是,很多高年級學生對數字沒有感覺,運算能力偏弱,這讓老師很頭疼。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對計算能力方面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教師觀念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很多教師在學法指導方面意識淡薄,認為計算是最簡單的知識,無師自通。過多強調教法設計,忽視學法設計,忽視探究性學習。
2.口算基礎缺乏有效的強化,影響計算能力的提高。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學習的知識難度增大,課堂上口算練習時間減少甚至沒有,靠回家訓練難以保證質量,甚至個別學生使用計算器完成訓練這樣對估算、口算、筆算的速度和準確度就大打折扣。
3.學生缺乏良好的計算習慣。很多學生在學習上粗心大意,如把運算符號看錯了或把兩位小數看成一位小數等。100以內進退位加減法口算和乘法口訣的運用不熟練,導致學生計算過程總是出錯。
4.“計算情感”培養的缺失。老師在計算新授課堂上只重視計算理論的學習,忽視算理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認為得到最后的答案就行,根本不愿意去管題目的分析過程。
所以我們科組萌生建立“幫助小學生突破計算學習難點”這一的課題,希望通過全體老師扎實認真進行探討研究從而讓本校學生初步建立良好的計算方法和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同時讓本校科組老師更新老舊的教育理念,加快教師教育專業化快速成長。
二、研究的預期目標
1.解決新課程教材編排與學生實際計算水平的沖突,形成一種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模式,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能“扶正固本”。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下把握學生計算中速度、精度、清晰度、靈活度這四者之間的聯系,讓四者有機結合,達到優化。
3.弄清學生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學習習慣對計算能力的影響程度,提出解決對策。
4.在探討過程中,增強老師的科研意識,增強科組老師的研討水平。
三、研究對象
我校中高年級的在校學生。
四、研究步驟與方法
1.主要研究階段:
(1)準備階段。課題論證,搜集有關資料,召開座談會,確定人員分工,做好申報工作。
(2)具體研討階段。申請開題,集體完善開題方案,進行本校學生狀況調查,分析出現的問題和原因,研討解決方法和策略,將方案與科組老師交流,根據反饋及時調整方法,并將較為成功的經驗在全校推廣。
(3)總結階段。按要求整理研究課題的過程性材料,進行分析、總結、提煉,撰寫結題報告。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材料,掌握理論。
(2)行動研究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邊實操,邊思索,邊修改。組織科組老師在自己的教學課堂中實施課題確立的研究方向和內容。
(3)調查研究法。通過學生平時課堂和練習的觀察和測驗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了解學生計算正確率情況,找出原因,研究改善的方法和策略。
(4)經驗總結法。參與課題研究教師圍繞研究的課題,積極進行經驗總結。
五、初期研究成果
課題經過一年的研討,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成效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兩方面:
1.科組教師教育教學理論和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每位老師都有各自的研究成果。
(1)科組老師的教育觀念有了新碰撞,教學方法有了新嘗試和良性改變。在本課題開展實踐和研討中,全體數學老師確立研究主旨:“圍繞新課程改革中的教材減輕學生負擔,培養有效計算能力的方法的教學模式”。老師們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學校領導牽頭請校外專家走進校園,給我們開展相關方面的教學理論研討專題,幫助教師形成高效的教學策略,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
(2)科組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更有凝聚力。本次課題的開展讓教師貢獻自己的智慧,體驗了成功的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困惑的問題,讓自己學有所用,用有所得。
(3)有效建立學科資源包。科組數學老師研討出科學性強、課堂容易實施操作的“計算能力培養”教學模式,深入鉆研課改后的新課標、新教材,積極探討高效的計算策略和方法,科組老師在上計算課時的駕馭能力有所提高。一句話:全體數學老師真正做到了思想和行動上重視計算課的教學。選出代表性老師多次磨課評出名次后拍示范視頻為其他年級教師提供可行性參考。
(4)科組教研成績有了新突破。每位數學老師都有各自代表性研究作品:如鄭老師的計算課典型案例、袁老師的計算課堂發生的教育敘事文、每位老師有課堂反思論文、階段性研究報告展示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的良好計算習慣和邊學習邊思考的學習素養,為將來終身學習和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石。
(1)學生從計算上找到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老師的帶動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計算興趣,計算教學的課堂變得生動精彩,學生快樂主動地參與整個課堂的學習,計算課不再讓學生感到“鼓噪乏味”,課堂成了學生樂于探究、主動表現自我的舞臺,同時學生的計算能力慢慢地得到一定的提高,在計算教學公開課中,我們看到學生滿腔熱忱,臉上展現從容自信。整個課堂讓學生樂于學、主動學,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計算心態。
(2)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培養了良好的計算習慣,掌握了一些好的方法。本課題要求本校學生具備以下良好的計算習慣:認真書寫,細心審題,正確估算,及時復算,經常驗算。老師教育學生在計算時記住這樣的六句話:計算之前先審題,先算高級后算低,同級運算按順序,有了括號先算里,凡能簡算須簡算,處理結果要仔細。平時在學生做計算題時,學生養成從抄題到最后算出得數一呵而就的習慣。教師還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及時分析錯誤原因,找出解決方法。通過這些訓練很大程度改變了許多學生的錯誤的計算習慣,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為學生的計算“保駕護航”。
(3)學生在計算的準確度、速度、清晰度、靈活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并提高了估算的運用意識。從結題測定情況來看,學生口算正確率相比以前有一定的提高,四年級優秀人數比例較大,生均每分鐘能做對6至8題。估算是發展學生數感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很大的輔助力。在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以估計出大致結果,為計算的準確性創設條件;在計算后進行估算,能判斷計算有無錯誤并找出錯誤的原因,及時糾正。所以,我們要幫助小學生突破計算學習難點除了研究如何加強口算的能力培養還要在估算方面同時進行相對的一系列訓練,通過此次研討明顯感到學生估算的運用能力也有所提高了。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是一年,時間有點倉促。 根據學生學習是具有階段性不穩定性的特點,這一年老師抓得細致的學生就會配合認真,錯誤自然就少,但隨著松懈情況一出現學生就開始馬虎,錯誤也隨之增加。因此幫助小學生突破計算學習難點不是階段性的任務,而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的任務。只有長期穩定的堅持下去才可以培養學生計算學習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孫曉宇.自主學習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與發展[J].現代教育科學,2011(06):127-128.
作者簡介:
范惠媚,生于1979年8月,女,廣東廣州人,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