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在音樂教育中提出了“節奏第一”的口號,特別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如何使學生通過節奏運動的學習,獲得良好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節奏能力,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關鍵詞】小學低段 音樂 節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213-01
一、音樂教學中,節奏感是一切音樂運動感覺的基礎。
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的,而旋律則不可能脫離節奏存在,就如下面的樂句:
2/4 1=C 1 12|3 3 | 2123 |1 – ‖
把這此樂句脫離音的高低,它仍可為一條節奏讀出:
2/4 1=C X XX | X X |XXXX|X –‖
如果把上述節奏隨便添加上音符,就可以成為另外一條旋律。節奏是音樂的骨干,是音樂最基本的表現手段之一,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運動來體現的。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強調,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從節奏入手。如二年級歌曲《頑皮的杜鵑》用了較多的中跳和小跳音程,鮮明的刻畫了小朋友春天在景色優美的郊外游玩,聆聽著美妙動聽的杜鵑鳥歌聲,奔跑和游戲的情境?!? 3”音調模擬了杜鵑的鳴叫聲,并對應的穿插在歌曲中,使音樂主題更逼真富有意境,第三樂句和第二樂句的重復,表現了孩童在大自然中與頑皮的杜鵑嬉戲玩耍的情景。歌曲在杜鵑的歡唱聲中結束,讓我們仿佛致身于春天的山谷,聆聽杜鵑的歌聲,在青翠的山谷間回蕩不息。
奧爾夫在其音樂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原本性的音樂”,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要將語言、動作、音樂、節奏融為一體。在教授歌曲時,可有節奏的誦讀,為學習歌曲做好鋪墊。在拓展教學中,鼓勵學生分組合作,為歌曲配上合適的節奏并進行表演活動,在最后一個環節“演杜鵑”中,創設出一個樂器與歌曲相配合的節奏情境,加深孩子們對歌曲情境的體會。課上運用奧爾夫的理念,指導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不但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使孩子們獲得快樂。
二、音樂教學中,節奏律動有利于強化學生聆聽音樂的自覺性。
奧爾夫體態律動教學強調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節奏入手,以語言、動作、舞蹈、游戲等方式訓練音樂節奏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動作去理解、表現音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體態節奏律動靈活運用與節奏教學中。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點二分音符時,作為低年級的小學生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師就可采用律動與節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先從感性認識開始,讓學生從自己走步的動作中,理解音符的時值和時值的組合??上葐渭冏寣W生做腳的走步動作:走一步,一腳橫跨一拍后另一腳跟上一拍, 跑二步,走三步再來進一步表現音樂,從而加強學生的節奏感。如:拍腿、拍手、雙手拍后向外面一圈,按照此方法,學生能夠準確地用口頭和手勢區分,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音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1.模擬節奏
模擬節奏是指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抓住音樂材料中的主要元素,運用模仿,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由于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愛想象、愛表現,所以在音樂課的活動環節,這一方法被廣泛的運用。學生進入模擬教師給的節奏,聯系已積累的經驗,展開學習。如在二年級《金孔雀輕輕跳》一課,教師可以設計“發請柬”游戲。聽著音樂拍擊節奏,傳遞節奏卡,當音樂停下,請柬在某位小朋友手中,就請他上來拍、讀節奏卡上的內容,大家模仿,從而把節奏難點通過游戲輕松地完成,并掌握本課的教學內容。
2.語言節奏
“言為心聲,音為心語”。音樂教師準確、生動、富有情感的語言是讓學生感受美的橋梁,能很快地把學生帶入音樂世界。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注意字斟句酌,務求語言準確生動。
3.創造節奏
創造節奏是建立在學生對歌曲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創造的活動。如在二年級《頑皮的杜鵑》一課中,學生很好的學會演唱歌曲后,請學生分組討論、想象并表演:布谷鳥和杜鵑在說什么話?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暢所欲言,把整堂課的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從而完成了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
總之,感受節奏是音樂學習的啟蒙點,節奏訓練是音樂教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節奏時,老師應從音樂的各個細節入手,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大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可以為低年級學生進一步熱愛音樂、感知音樂、學習音樂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此,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深刻理解新課程改革精神,不斷加強反思,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玉芳.精心組織活動 打開寫話智慧之門——談談小學低段寫話訓練[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4(06):86-87.
[2]張蕾.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6(24):106-107.
作者簡介:
董琳(1976-),女,漢族,陜西省寶雞市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