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潔 盧鍇鋒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及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分別進行“以學科為中心”傳統教學和PBL教學模式下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教學,探索PBL教學法在泌尿系統整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PBL教學 泌尿系統 整合課程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規劃項目(No.GH181008);河北省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冀教高[2013]4號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校級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承醫政發教字[2016]12泌尿系統基礎與疾病模塊教學團隊);承德醫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No.201700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9-0227-01
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課程教學模式作為新的醫學整合課程體系,打破學科界限,形成全新課程模塊[1];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鄄based learning,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方式,在預設問題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最終深度掌握大綱所要求的基本理論知識,兩者均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醫學知識,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承德醫學院一直致力于教學改革與實踐,整合課程的教學中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完善醫學創新整合課程體系。本研究旨在分析PBL在泌尿系統整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一)對象。選擇承德醫學院2012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確定教改班(實驗班)和普通班(對照班),教改班學生65人,普通班學生137人。兩班學生的年齡結構、前期課程成績等相比較,其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普通班:實施傳統講授式“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教學。
教改班:在“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泌尿系統整合課程教學中實施PBL教學法。①課前準備:精選臨床案例,各學科教師集體備課,制定教學設計。②學生隨機抽簽分組,每組10~12人。③各組由帶教老師向學生介紹PBL的內涵、實施方法及評價標準等內容。④課上各組推選小組長及記錄員,由組長主持,根據案例提出問題,課下查閱資料,下堂課匯報并進行組間討論,每人提交案例報告由記錄員匯總。⑤課程結束后,進行自評、互評、教師點評。
(三)評價方法。課程結束后,發放問卷,了解學生對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在期末測試中,選用相同試卷以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統計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共發放問卷65份,回收65份,回收率100%,調查統計結果見表1。
(二)考試成績分析顯示,教改班期末總平均成績(89.85±9.57)優于普通班(80.84±9.06),尤其是多選題(教改班:16.12±2.91,普通班:12.67±3.15)及病例分析題(教改班:14.55±2.11,普通班:10.13±3.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符合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泌尿系統基礎與疾病整合課程橫跨多門學科,如何實現真正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構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PBL教學法是真正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近年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廣泛開展。在PBL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學、自問、自答、匯報、討論,不但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都有長足進步,有助于學生系統地完成泌尿系統醫學知識的學習,使分散于基礎與臨床多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聯系,建立完整知識體系,顯著提高整合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效率。PBL教學模式下的基礎與臨床課程的整合有助于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知識、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醫療人才,值得進一步推廣,逐步實現各器官系統的真正整合。
參考文獻:
[1]王敏.泌尿系統基礎整合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35-36.
作者簡介:
董雅潔(1980-),女,漢族,河北邯鄲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病理生理學及整合課程教學改革。
胡桂才(1964-),女,漢族,河北衡水市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腎臟內科學及整合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