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資管新規的具體要求,闡述了目前理財產品轉型方向。并結合銀行理財的具體特點,主要從負債端、資產端、消費者三方面提出了優化流程的建議。
【關鍵詞】資管新規理財剛性兌付消費者保護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管理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布。本次征求意見稿出臺,順應了黨的十九大會議關于金融機構的改革精神,強化銀行業“三個能力”要求,將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能力,增強金融機構駕馭金融風險、維護經濟社會安全穩定的能力。
上述新規對于銀行資管產品來說,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明確了資管產品的定位,明確打破了資管產品剛性兌付的隱形保障。
新規明確規定資管產品是銀行的表外業務,不得通過隱性保本承諾、滾動發行、自籌或委托其他金融機構代付來實現隱形保本承諾,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作為存款業務需要繳存存款保證金和存款保險費。
回望過去銀行類產品,雖然大多數明確了銀行理財“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的特點,但明確的客戶預期收益率,與現實操作中實際足額兌付的情況與客戶心理預期,事實上構成了大眾對于理財是銀行“高息攬儲”的變相存款工具的認識。對于實體經濟而言,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取代了存款利率,成為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不斷高企的負債成本必然倒逼向企業要求更高的資產收益率,從而傳到給實體產業,造成實體經濟的負債成本過高,也為引發金融風險埋下了隱患。
針對上述問題,新規明確規定資管產品是銀行的表外業務,不得通過隱形保本承諾、滾動發行、自籌或委托其他金融機構代付來實現隱形保本承諾,銀行的期次型產品到期日不得早于資產到期日。目前銀行豐富理財產品種類主要是通過發行對象、渠道、和冠名等梳理產品線,但產品模式仍舊采用資產組合型,換湯不換藥,產品模式單一不利于應多市場變化和監管要求。建議增加凈值型、標準資產投資型、半開放式、衍生品掛鉤型等產品的開發和推廣。
二是對于非標的定義更加明晰,對委外投資作出了明確規范。
此次新規對于非標的定義出現了更新與拓寬,“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指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市場等國務院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交易市場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價值和較高流動性的債權性資產。”“除了根據認定規則認定的標準化債權,其余是非標準類資產。非標投資限制由人民銀行、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另行制定。”新規第十條規定,公募產品主要投資風險低、流動性強的債權類資產及上市交易的股票,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不得投資未上市股權。也就是說目前我行的股權業務除“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外均受限,直接限制了當前對公客戶的融資需求。新規第二十一條規定,資產管理產品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理財產品嵌套通道主要以下原因,一是因監管限制理財不能直接投資股權而多層嵌套信托資管投資于非標資產的股權業務,二是因開戶問題不能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投資而需借助信托和資管通道;三是因人員限制不能現場辦理的存款業務等,按照新規導向,嵌套則歸為套利,不嵌套則限制業務發展。
三是進一步強化了統計報告制度和動態監管體制。
新規明確規定了金融機構要在資管產品成立后五個工作日、每月10日前、產品終止5日內向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報備產品相關信息。同時,首次提出托管機構、結算機構、登記機構在每月10日前同時報送其持有其登記托管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新規同時在金融監管分工和監管原則上加以明確。
綜上所述,銀行業要順應監管新規要求,突破以往產品結構單一、投資非標結構單一的現狀,下一步要在實施動態凈值管理、擴寬投資范圍、加強投資者教育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要順應資管新規監管趨勢,開發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和固定期限負債-資產匹配型產品。這樣勢必會拉長產品期限,降低客戶的流動性,銀行需不斷調整產品功能。如開發理財產品收益按月提前兌付型產品、增加客戶對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或轉讓、過戶等新功能,增強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對于凈值型理財產品,要從產品信息、資產估值交易信息獲取和錄入上加強數據規范性,同時加快新一代資管系統估值功能的修改完善,這樣才能真正完全反應理財產品的盈虧狀況。新規同時禁止理財產品之間通過轉移公允價值轉移資產等方式來調劑產品間盈虧,這就需銀行增強理財投資投研能力學習和投資分析,提高投資收益。
二是增加標準資產投資,拓寬非標轉標準資產。通過非標資產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實現自身資產的“非標轉標”,既可滿足監管要求,又可實現自身資產的優化,釋放出更大的資金流動性。隨著今年對于非標投資的監管增強,資產證券化業務預計將迎來一次蓬勃的發展勢頭,要注重加強標準資產的投資學習,提高持倉標準資產的交易流動性、增加交易收益。
三是加強投資者教育,進一步落實消費者保護有關規定。一方面加強公眾對于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幫助公眾合理認識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樹立理財產品“非保本”、購買理財產品風險自擔的意識。另一方面嚴格執行銀行在理財產品購買和存續期間的產品風險評估、適合度評估、重大事項公告等規范動作,把合規、穩健的理財產品推薦給適合的客戶,真正樹立理財產品穩健運營、規范高效的金品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真正踐行以“人民的名義”做好資管業務,一定會在這次資管業務重新洗牌格局構建中逆勢而上,實現資產管理業務的優化轉型。
參考文獻
[1]淺析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模式的對比[J].尹露.現代商業.2015(02).
[2]央行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J].王輝.中國保險.2017(12).
作者簡介:何淑杰(1986-),女,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職務:中國建設銀行山東省分行投資銀行業務部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