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的“開放新階段”切實可信副題:除來自貿易伙伴的壓力外,進一步開放也符合北京的利益以前,中國舉辦的貿易博覽會似乎未提“進口”一詞。但從現在起,進口博覽會將成中國的盛會。北京宣布,這顯示中國正積極開放市場、進入“開放新階段”。
盡管各國企業踴躍參加該盛會,一些西方官員卻心存懷疑,他們認為舉辦進博會是好事,但還不夠。然而,人們有理由相信北京正由衷表達其意愿,這不僅因為中國正遭受來自貿易伙伴的壓力,還因為“開放新階段”符合中國的利益。
首先,中國經濟已發生轉變,2017年人均名義收入幾乎增至2000年的10倍,這意味著中國正闊步邁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其次,數據顯示,如今中國有4億多中產,麥肯錫預測到2022年將增至5.5億。2015年以來,消費已超越投資成為推動中國增長的最大貢獻者。隨著消費持續增長,中國只會進一步增加進口。鑒于中國去年已進口價值1.8萬億美元商品(同比增長16%),北京估計中國未來15年將進口30萬億美元商品10萬億美元服務,不但可信甚至還可能是保守預測。
中國的科技藍圖也將令進口賬單變長。盡管北京希望最終用本土生產取代進口,但在如愿以償前,中國仍需進口大量高科技商品和服務以增強自身實力。
為理解中國,不妨回望日本上世紀發展歷程。與中國一樣,日本最初全力推行出口并取得巨大成功。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面臨與美國的經貿摩擦,日本開始轉向大舉推進進口。之后持續簡化進口手續、降低關稅并舉行更多進口博覽會,大量外國商品涌入。
如今,中國在上演類似劇本。盡管這個過程對經濟規模更大的中國來說更艱難,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的“新開放”會變得越來越清晰。同時,貿易摩擦仍將繼續。值得注意的是,日美貿易順差并未因日本增加進口而減少,但這是里根政府巨大赤字開支及美國低儲蓄率使然。如今,特朗普政府正重蹈覆轍,這將令美進口需求繼續擴大。因此,中美貿易順差在開始下降前仍很可能繼續增長。但這種狀況不應使我們無視現實:中國確實正在進入“開放新階段”。▲
(作者瓦伊克萊姆·坎納,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