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黃文煒

《環球時報》記者的一位朋友50多歲,她說從40歲開始每年到照相館拍張藝術照,這是為自己追悼儀式上用的照片做準備。她覺得,40歲之后突然離世的概率增加。照片積累越來越多,如果很長壽,等于給自己留下“遺像遺產”,將來還可以辦個展覽,展示自己一年又一年慢慢老去的過程,也是做一個人生總結。對于“死”這個話題,日本人總是安靜淡然地談起。多數日本人能夠非常冷靜、坦然地面對臨終之事,就算是身體很健康,也能理性地思考死亡,從容安排身后事。
“終活”深入人心
“終活”是近年日本媒體上常見的詞匯,意即“有關自己臨終的活動”,包括整理自己的物品,安排葬禮、購置墓地、財產分配等。2010年,“終活”一詞入選當年流行語,很多流行語只流行一年之后就被人遺忘,而“終活”卻越來越深入人心。
日本調查會社Macromill今年10月以全國2000人為對象進行了有關“終活”的意識調查,結果顯示有76.2%的受訪者對“終活”有認知,有興趣親身實踐的人達到65.9%。實際上正處于“終活”之中的人有10.7%。實施“終活”的最大理由是不想給家人添麻煩,占到89.2%。
“終活”的最基本內容是整理身邊的物品,丟棄不用之物。日本媒體上有報道說,一些老人去世前沒來得及整理房間,讓后人花費了太多時間去收拾,因此很多年紀大的人趁自己還有余力,力所能及地清理物品。把周圍的環境弄得干干凈凈,免得自己走后還得麻煩子孫來收拾。
現在日本還興起“數碼終活”,就是類似于微博之類的社交媒體的身后處理。但是對高齡者來說,這項工作有點難度,他們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社交媒體密碼。在調查中,有41%的人不希望自己死后再讓人看自己的社交賬號,因此要把ID和密碼保存下來,留遺囑讓家人處理。
為“終活”辦講座
為了給獨居老人的“終活”提供便利,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也積極給予引導。埼玉縣的浦和團體中心于11月7日舉辦《一個人的終活入門》講座,請大學的專家教授給獨居老人講授如何迎接人生終點,包括醫療、葬儀、遺言、繼承等內容。
日本藝人在綜藝節目中笑談“終活”,甚至還在綜藝節目中模擬舉辦某個藝人的追悼會,躺在棺材里的藝人不時跳將起來,對自己的葬禮做出種種指示,娛樂氣氛十足。
在日本影視劇中常見的“余命宣告”情節,在現實中也不少。11月9日早上富士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播出《余命1年》的專題。說的是一位經營建筑會社的71歲男子5年前被醫生診斷為白血病,醫生告訴他“你120%活不到明年生日”。男子很悲傷,但是他有條不紊地為離世做準備:關閉了會社,到所有工作關聯的人那兒打招呼;為自己買墓地,還和妻子離了婚;寫遺書,財產該分的分了……而后進了臨終關懷中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身體漸漸好轉,吃飯喝酒都很香,到了醫生宣布他該離去的時限的兩個月前,他覺得自己挺精神的,只好退出臨終關懷中心,回家繼續活著……他認為,醫院絕對是誤診了,醫生“余命1年”的宣告使得他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要是沒有那樣的生命斷言,他還要經營會社,還有挺不錯的收入,還能充分地享受人生,而現在只能靠很少的退休金過日子。做好了離開這個世界的準備,卻不經意地活下來了,他覺得很不是滋味。
冷靜到有些“可畏”
日本人對待生與死都非常認真。不少人一旦面臨與前面所講那名男子同樣的境況,也會選擇安靜地有計劃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日本人有不愿給他人添麻煩的美德,即使生命即將走向終點,能做的事還是要自己完成。
有時日本人冷靜到有些“可畏”,面對生命即將結束的宣告,沒有過多的恐慌,至少在表面上一切如舊。記者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說的是一位32歲的女性給電視臺寫了封信,說自己被醫生診斷得了絕癥,余下的生命只有3個月了。女孩希望電視臺能去采訪她,電視臺工作人員到了女孩家,發現她很樂觀,化著漂亮的妝,總是面帶笑容,不像一個得了重病的人,但是女孩拿出醫生的診斷書,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她得的是非常罕見的絕癥,目前在醫學上還無能為力。
為了讓自己在剩余時間里過得快樂些,她辭了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朋友一起吃飯,看朋友的手機上男朋友的照片,由衷地為朋友祝福,請求電視臺幫助,讓自己見到想見到的藝人,藝人登門拜訪,她開心地大笑。
因為有醫生的“余生診斷書”,她到保險會社交涉,把自己的死亡保險金提早取了一些用于生活和治療。她依然獨居,也不想回老家給母親添麻煩。最后階段她已經走不動時,才通知母親到身邊照顧她。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她到葬儀會社談身后事,付好了相關費用,安排了自己的葬禮。女孩比醫生宣告的生命期限多活了幾個月,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環球時報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