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琪瑤
摘 要:語文教學應該結合教材文本,將漢語所蘊含的詩意之美傳遞給每一位學生,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教師在文本教學中要把握人物行為,在探尋人文中落實詩意語文;深入文本內核,在體悟情感中落實詩意語文;聚焦拓展聯想,在繼承傳統中落實詩意語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感悟能力;詩意語文;探尋人文;體悟情感;繼承傳統
中圖分類號:G421;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9-0034-01
有人說,中國的漢語是世界上最靈動,最具有詩意的語言。語文教學應該結合教材文本,將漢語所蘊含的詩意之美傳遞給每一位學生,在踐行詩意語文的基礎上,不斷促進學生語文言語生命的有效發展,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把握人物行為,在探尋人文中落實詩意語文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不是作者隨心所欲創作出來的,而是他們在經歷了人生感悟、心靈震顫之后所形成的精妙文字。一篇精彩的文本,無論是語言的風格,還是行文的思路,或者整體的結構,都彰顯出獨特的詩意之美。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局限在對文本內容的探究上,而應該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詩意之美的有效探尋上。
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時,教師往往習慣于將注意力放在描寫薔薇花的環境上,引領學生緊扣薔薇花綻開的形態和色彩感受文本之美。從實踐效果看,學生能夠借助文字感受文本的獨特之美,但如果將文本的詩意之美僅僅理解為薔薇花漂亮,就顯然窄化了詩意語文的內涵。其實這篇文章還傳遞著非常濃厚的人文關懷,文本中的每個人物都將雨衣傳給了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最弱小的薩沙還把雨衣給薔薇花披上,這其中傳遞出來的濃濃的人文關懷,其實也屬于文本詩意之美的重要范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握文本中人物言行的每個細節,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其所傳遞的內在情懷,從而使學生真正探尋到文本所蘊藏的豐富之美,真正感受到文本所傳遞出來的詩意之美。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詩意語文僅僅局限在環境的漂亮上,還借助人物原型的具體細節深入到文本表達的內核之中,讓學生感受到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內涵,將詩意語文落到了實處。
二、深入文本內核,在體悟情感中落實詩意語文
文本并非無情物,每篇文本的誕生都與作者當時創作的心情有直接關聯。因此,文本感知就需要開掘文本內在的情感,而當下的語文教學受到工具主義思潮的沖擊,有些教師將語文課堂演化為機械的語言文字訓練的課堂。事實上,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沒有錯,但這種訓練絕對不能局限在機械生硬的維度中,而應該將文本的情感激發出來,對語言文字和情感體驗進行有效融合,使語言文字訓練能夠結合語文情感內涵的體悟,有效落實詩意語文的理念。
例如《二泉映月》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阿炳創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整個過程,教學時,教師應將文本所傳遞的悲切情感開掘出來,并引領學生想象阿炳在嚴寒的冬天、酷熱的夏天是怎樣度日的。這樣,就可以將語言文字訓練與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激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內在欲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機械性的語言文字訓練,而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在不斷地飛揚之下,深入感受文本所包含的豐富情韻,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的高度融合,讓學生在詩意飛揚的過程中提升語言文字的表達素養。
三、聚焦拓展聯想,在繼承傳統中落實詩意語文
有人說中國是一個具有詩意的國度,唐詩宋詞等民族經典文化蘊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之中。語文教材作為母語學習的重要載體,編者通常會選編最為經典的古詩詞,作為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經典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應該深入把握其所蘊含的詩意元素,讓學生在深入感知的過程中,不斷探尋古典詩詞所蘊藏的詩意之美,為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教學劉禹錫的詩作《望洞庭》時,教師應緊扣這首詩中的詩眼“和”字,引領學生感受洞庭湖的美妙風景。首先教師引領學生從詩句中尋找湖光、秋月兩者之間相互融通的和諧之美,然后緊扣課文中所描述的比喻句“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這句詩所蘊含的形態之美和色彩搭配的和諧之美。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能緊扣詩眼,展開合理的探尋與感知,將詩歌所蘊含的詩意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引領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感受洞庭湖的美妙景色,并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將美景描述出來,有效地將文本的詩意之美通過自身的表達實踐進行有效烘托。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在深入理解體驗的基礎上,將古典詩詞所蘊藏的詩意語文之美巧妙地整合出來,并結合自身的表達實踐進行了高度的融合,促進了閱讀感知與實踐表達之間的有效連接,從而將傳統語文中的詩意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詩意之美是語文教學應該追尋的一種課堂教學境界。教師不能將語文課程演變為機械的訓練場,而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情感的基礎上,選擇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不斷深入文本的內涵,開掘文本所蘊藏的詩意之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為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文典.小學詩意語文課堂的構建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
[2]崔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感悟能力培養的對策[J].語文天地,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