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低息吸儲,高息放貸,是銀行向來的生意經。而且,只要儲戶不是同時來擠兌,那么銀行大可把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錢都放貸出去。然而,假如形勢不好,放出去的賬收不回來,而儲戶又來擠兌,那么銀行的麻煩就大了。在美國,銀行的股東應該放多少錢在銀行里,曾經發生過一起訴訟。這就是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案。就在該案判決后不久,國會就通過了1983年《借貸監管法案》,為銀行資本和資產(放出去的貸款)之間的比例定下了基調。
貨幣監理署憑借內部口徑進行管理
放貸的生意離不開本錢。但是無論是誰,自己的錢總是有限的。最要緊的是趕緊吸收別人的錢,再放貸出去。不過,利用他人的錢放貸,并不是從來就有的。直到公元1694年,英格蘭的金匠才開始用借來的金幣放貸。1740年,美國第一家銀行成立。這家名為土地和制造銀行(Land and Manufacture Bank)的金融機構,自然也用儲戶的錢放貸。可是,萬一儲戶們都來擠兌,怎么辦才好呢?看來,開銀行還是需要先放一筆錢在那里——這就是銀行的資本金。
那么,銀行股東應該放多少錢在銀行里作為資本,和它對外放貸之間是怎樣的比例呢?美國的銀行監管機構并未給出統一的標準,而是采取“一行一策”。直到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訴貨幣監理官案(First National Bank of Bellaire v.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爆發后,這個問題才引起社會關注和國會重視。之后才有了統一全美銀行資產標準法案和統一了世界各國銀行的國際資本標準的巴塞爾協議。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銀行監管機構對銀行主要采取臨時檢查的方式,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并未事先明確。因此,總有些銀行被出具罰單后感到委屈,其中就包括了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1980年6月,美國貨幣監理署派出的銀行檢查員對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進行例行檢查。檢查的結論是,該行的資產質量、折現能力和收益獲得了評級中的最高分,經營管理被評為第二等。于是貨幣監理署聘請一名獨立專家—— 威茲(Vaez)先生對該行的資產質量和資本數量做進一步的分析。
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則,但是貨幣監理署并非沒有立場,他們內部對于銀行資本的“質和量”都有著一定的標準。威茲先生于是根據這一內部口徑,對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了分析,并將該行與同等地位的其他銀行進行了比較,得出了以下結論:一是,該行的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EC-TA比率)是5.28%,遠低于貨幣監理署認為合適的7.0%的水平;二是,該行放貸出去的規模與自有資金的比值,即使與同等規模資產的銀行相比,也幾乎是最高的。通俗地說,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用相對少的本金,在做著相對高杠桿的放貸生意。這個杠桿率,高得令監理署無法接受。
根據威茲先生的“獨立判斷”,貨幣監理署向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發出了“禁止令”。禁止令認為,銀行業要求安全和穩健的經營;然而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在自有資本不足的狀態下運作,違反了安全和穩健的原則。因此,該行必須對自有資金和資產進行調整,以使銀行的權益資本/總資產比率上升至不低于7%的標準,否則就不得再繼續開展業務。然而,無論是“安全和穩健”的原則性要求,還是EC-TA比率7%的具體標準,都只是貨幣監理署內部把握的“口徑”,從來未見諸紙面,未在有形的規則或者法院判例中出現過。僅僅憑借內部口徑,就進行行政管理,自然無法令人“心服口服”。被認定為“自有資本不達標”、勒令“盡快整改、否則不得繼續營業”的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遂向當地行政法官提起了訴訟。
專家相反證言支持法院撤銷禁止令
其實,該如何就資本充足率進行管理,是美國銀行監管的老大難問題。早在1864年,美國金融監管當局就試圖推出資本充足率規則。當時頒布的《國民銀行法案》在制定過程中,一度想基于銀行服務區域的人口數量,設定靜態的最低資本要求。如該銀行服務區域人口達到10萬人,股東投進銀行的股本至少應當達到1000萬美元,等等。但是,這一“一刀切”的要求因為頗具爭議而未能真正寫進法案。
1930~1940年間,美國州和聯邦銀行監管當局轉而求助于資本/總資產比率、資本/總存款比率,但兩項指標最終均因無法檢驗銀行真實的資本充足水平而歸于無效。1950年后,學者進行了資產風險調整方法的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資本/風險資產比率,但仍然未能得到普遍接受。因此,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監管當局并沒有對銀行提出量化的資本充足要求。他們實施“一行一策”的主觀判斷。在對每家銀行的資本充足性審查時,監管當局更多強調銀行的管理能力和貸款組合質量,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資本/資產比率標準。
當時,人們也并不怎么迷信“資本充足的銀行就是好銀行”。在1978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監督審查手冊中明確寫道:“資本比率只能近似反映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資本比率高的銀行并不必然比資本比率低的銀行更為穩健。”無論在銀行業界還是監管視野,仿佛都并不需要明確的資本充足指標。而且二戰至80年代,銀行資本比率約為5%~8%,這種情況下銀行業運行仍然十分穩健,幾乎沒有倒閉,一切風平浪靜。
美國經濟70年代強差人意的表現使銀行業顯露頹勢,富蘭克林國民銀行(1974年)與賓夕法尼亞第一銀行(1980年)的相繼清盤,證明即使是大銀行也并非固若金湯。之后在高攀的利率和飆升的油價的雙重打擊下,全球經濟于1981年陷入衰退,與此同時美國銀行開始出現破產后自有資金不足清償債務的問題。在此情形之下,聯邦管理當局開始明確了內部的監管資本數量要求:地區銀行的核心資本/平均總資產比率不得低于5%,社區銀行不得低于6%。這一尺度也普遍為各家銀行所接受,包括本文前面提到的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也盡量將資本充足率維持在了5.28%的水平。
然而,貨幣監理署并不滿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盡快整改。銀行對于禁止令不服,向行政法庭提起訴訟,稱監理署對該行資本水平不安全和不穩健的裁定并無有力證據支持,官司一直打到聯邦上訴法院。聯邦上訴法院第五巡回區法庭經審理認為:威茲先生并沒能論證,銀行的經營管理處于不安全和不穩健的狀態。威茲先生(以及背后的貨幣監理署)用同行的資本充足狀況分析貝萊爾第一國民銀行自有資金應當維持在多少,這是不合邏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