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旭
馬克思認為:“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所以,生態自然規律制約著人類的實踐活動。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夠任意地改變、創造或消滅它。因此,必須尊重生態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轉變生產方式。
就信陽地區而言,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是以嚴重的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這些生態問題亟待解決。現階段,信陽地區依然徘徊于環境的破壞和治理之間,并沒有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面對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兩方面的巨大壓力,如何制定出相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指導信陽地區的經濟建設,理清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只有用理論指導實踐才能讓信陽地區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進行。
一、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關系的思考
(一)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生態文明的內涵。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態文明的內涵包括了多種要素,主要有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生態消費、生態產業、生態制度、生態科技與生態文化七個基本要素。這七個要素中,生態環境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并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如果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環境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就難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要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范圍之內進行各種經濟活動,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更加廣泛,涵蓋了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人口等諸多方面。可持續發展有兩個最基本的內涵:發展與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的前提和基礎,持續性是發展的關鍵。如果沒有發展,就沒必要去討論是否可持續了;反之,沒有持續性,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可持續發展是以激勵經濟的發展為前提條件,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改善和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理論和戰略。
(二)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哲學關系
1.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同一性。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都較為豐富,通過對兩者內涵的比對,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在內涵和要求上具有同一性。首先,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都體現出公平性的要求。人們應在自然環境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公平。
其次,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都體現出了和諧性的因素。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都注重環境、人、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要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發展。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面臨著“兩大變革”,那就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這就表明了在客觀世界里,人不僅要與人和諧相處,還要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
最后,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都體現出了可持續性的要求。生態文明的主要目的是達到一種平衡的、互動的、友好的狀態,而不是一種競爭或無限度的破壞性的索取。生態文明是一種循環文明。它并不是單一的、要求人與自然相互利用的一次性結果,而是要求一種循環,這種循環就表現為一種持續性。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目的。
2.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具有斗爭性。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而想要發展,就需要社會和自然環境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態環境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自然資源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發展是以環境基礎為依托的,需要從環境中獲取自然資源,沒有環境的支持發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自然資源成了抑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斗爭性。這種斗爭性并不是不可解決的,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延緩了發展的速度,但是人類社會的總體趨勢還是在向前發展的。正是這種斗爭性讓人們了解了想要快速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對人們認清問題、解決問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信陽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一)信陽地區可持續發展遭遇的問題
信陽地處淮河上游,地勢北低南高。南部和西部為大別山、桐柏山,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7.1%,是淮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信陽位于南北過渡的氣候帶內,夏季濕熱,冬季溫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暖溫帶草類和亞熱帶林木的生長,因而處處顯現出山清水秀的地貌景觀,被譽為“北國江南,江南北國”。
信陽市南面臨山,地形險要,交通落后,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工業污染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生態是信陽最大的優勢、最美的名片。但隨著我國工業逐步向內陸轉移,信陽市的工業步伐明顯加快,追求經濟指標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雖然重工業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也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威脅。根據信陽市工業污染源第一次普查資料整理分析,信陽市工業源共有2661家,其中重點詳查的有1084家,一般調查的有1577家。重點污染源中主要行業類別有采礦業48家、制造業1024家、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3家。
(二)信陽地區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
雖然工業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信陽的生態環境問題卻越發突出。
一是生態恢復措施的缺乏,導致生態景觀和功能部分破壞,各類由采礦造成的生態景觀破壞現象較普遍。例如,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早期的礦山開發與環境保護未能同步,治理難度很大,沒有資金來源;有少數礦山業主存在“重礦產資源開發,輕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思想,沒有嚴格按照環保有關要求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環境負擔。
二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情況較為嚴重。信陽城市化的主要途徑是人口與產業集聚,目前的建制鎮中只有明港鎮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其他鄉鎮的生活污水沒有經過規范處理就直接排放,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質量造成一定威脅。此外,“雨污合流”對城鎮景觀和周邊地表水造成了污染,降低了城鎮人居環境質量等。
三是工業能源消耗所排放的廢氣污染物對人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威脅。各種燃料燃燒,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均屬于工業廢氣污染物。信陽市轄區內工業廢氣污染物大部分為工業粉塵、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其中主要污染物種類是二氧化硫、煙塵,而這些工業廢氣正是霧霾爆發的主要原因。
三、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信陽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轉變人們的思維方式,樹立共生共榮的觀念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恩格斯說:“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此,信陽市要明確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把人由凌駕于自然界之上調至位于自然界之中,建立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決不能為了經濟犧牲環境,再走上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尊重和掌握客觀規律,以客觀規律指導人們的行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保護自然,認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在改造自然時,人類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們的經濟社會活動要與自然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要重點保護適宜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能損害后代的利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三)加強環境教育,營造良好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強調人類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首先,應培養人們不破壞生態環境,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使人們在一定高度上樹立起正確的環境觀、資源觀和自然觀念,讓人們知道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是平等的,這平等包括生存、利益和發展等多個方面,而環境遭到破壞對人本身有著極大的危害。其次,人們應該樹立憂患意識,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要讓每個公民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四、結語
工業文明在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生態功能的退化、環境的污染、自然資源的枯竭等。生態文明的思想和實踐,是人們對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是人們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的重要成果之一。對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哲學層面上的思考,有利于我們在實踐中更好地落實黨中央的號召,又快又好地建設生態文明,為區域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信陽地區要想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用科學的眼光看清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尋找兩者和諧發展的平衡點,探索一條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