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治云 陸曉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明確提出了“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課程目標與內容,給一線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本位的傳統力量依舊強大,教師依然居于課堂中心“教教材”,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重視不足,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欠缺熱情、方法和信心,難以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獨立的閱讀能力。按照總課題組的基本設想,啟始課作為五程序單元教學的第一道程序,即學生單元學習之前的單元整體預習課,擔負著為整個單元學習打基礎的重任,可安排3個課時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訓練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下面,我們以統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以下簡稱第五單元)的啟始課教學為例,談談五程序單元教學啟始課的教學實施策略。
一、以“自學檢測與評價提綱”作為任務驅動,對學生單元整體預習進行導學、導練、導思
啟始課以“自學檢測與評價提綱”(以下簡稱自學提綱)作為任務驅動,對學生進行導學、導練、導思,讓學生在課堂上先后經歷自主學習(自學)、交流合作學習(對學)和教師引導下的群體學習(群學)的過程,逐漸厘清單元學習目標。自學提綱是啟始課實施的關鍵節點,一般由字詞積累、閱讀訓練、整體感知、課文質疑4項任務組成,旨在讓學生通過單元整體預習,初步疏通單元課文文意,訓練單元閱讀方法,了解單元預習所應領會的主要內容,就閱讀單元課文所發現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質疑。
統編教材以讀寫結合思想編排單元內容,并在每個單元的導語中指明了單元內容主題和語文素養目標,非常便于教師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目標。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遵循以下步驟設計自學提綱。首先,認真研讀教材單元中的全部課文及相關助讀系統如單元導語、課文預習提示、課文注釋、課后習題、單元寫作要求等,仔細分析語文素養目標中相關知識點學習的邏輯進程及本學段學生的基本學情,厘清適合學情的單元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做到“胸中有丘壑”;其次,進一步分析班級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微調單元學習目標使其有所側重或增減;最后,從字詞積累、閱讀訓練、整體感知、課文質疑4個維度精心設計適合班級學情的自學提綱任務,對每項任務中的“學什么,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能夠做出明確的表述,并能用適當的任務形式予以呈現。第五單元的啟始課自學提綱(見表1)便經歷了以上設計過程:該單元導語聚焦人與動物相處共存的問題,明確指出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是“(通過閱讀)增進對人與大自然關系的理解,加強對人類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動物、善待生命的意識”,語文素養目標是“繼續學習默讀。邊讀邊思考,勾畫出重要語句或段落,并學做摘錄。還要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學會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研讀本單元三篇課文(含兩篇現代文,一篇文言文)及相關助讀系統,我們遴選出本單元重要的生字詞及少量有代表性的文言字詞,擬寫出“字詞積累”的學習任務;我們精選課后習題中指向單元語文素養目標有關“閱讀訓練”的關鍵題目,指導學生邊讀邊練,進一步掌握默讀的方法,訓練學生閱讀的能力;“整體感知”關乎單元語文素養目標之寫作目標,我們聚焦“感知文章中心”這個素養目標;“課文質疑”倡導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著重培養學生深度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二、啟始課三課時教學實施基本策略
啟始課一般設3個課時,每個課時有不同的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實施策略:學生自主閱讀、學習。操作要領:教師下發自學提綱,學生開始整體閱讀單元課文后,教師進行巡堂指導。實施過程:學生通過查閱字典、資料,積累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了解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學生圈點勾畫,做好批注和質疑,達成整體感知。因為第五單元的語文素養目標之一是“繼續學習默讀”,學生已經在前一個單元中學習過相關的默讀方法,所以在本單元開課時教師只需簡單提示學習目標,便可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繼續通過閱讀課文訓練默讀能力,在靜靜的閱讀中嘗試初步感知課文的中心。
第二課時教學實施策略:學生合作學習,初步完成自學提綱上的學習任務。操作要領:以自學提綱為任務驅動,讓學生在獨學基礎上進行交流合作學習。實施過程:學生先獨立完成自學提綱,關于“整體感知”和“課文質疑”中的內容,有不懂的可以留白;之后同桌對學或組內對學,相互研討答案或進行思想碰撞;最后小組推選代表展示成果。教師相機個別輔導潛力生。
第三課時教學實施策略:教師主導課堂群學,依次檢測學生自學提綱4項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而明確單元學習目標。該課時為教師掌控啟始課學習實效的關鍵環節。
啟始課3個課時的教學實施過程,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和能力的過程,教師務必要有足夠耐心,嚴格遵循3課時不同的教學策略,通過課堂陪伴逐漸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習得。
我校從初一開始實施初中語文五程序單元教學模式,之前4個單元的啟始課,很多學生對自學提綱中的訓練題目不上心,有的做得很慢,有的干脆不做,到了第五單元,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一課時,全體學生都能靜心閱讀;第二課時,75%的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自學提綱且完成質量較高,80%的學生能夠參與到后面的小組合作學習當中;第三課時,教師主導自學提綱各項任務的逐一落實,在字詞檢測、閱讀訓練、整體感知、課文質疑(以學定教)4個教學環節中,鑒于閱讀訓練中的默讀方法學生已經不再陌生,教師可把重點落在整體感知和課文質疑上。
三、第三課時教學實施過程例說
(一)字詞積累:抓住共性問題,強化知識,指導學法
字詞檢測的重點是落實品詞識字,對學生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及文言字詞的意義進行檢測,檢測方式有指名書寫、全體默寫、小組接龍解釋詞語等。操作要領:將檢測、評改、講解融為一體,注意強化生字詞的識記與積累。比如針對第五單元自學提綱第一大題的字詞檢測,我們先抽選學生上講臺書寫第1小題中的字音字形,發現學生識記生字詞的錯誤率比較高,比如躥、澀、怯、悵、黠、寐等字的讀音基本都讀錯了,詢問原因是部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沒有查字典或者沒有用心識記;于是教師組織全班學生糾錯,隨后進行知識強化、學法指導,強調拼音的書寫方法以及平舌音、翹舌音、后鼻音、音調的發音知識,指導學生對多音字、形似字和生僻字進行辨析,比如形似字“嗔”“瞋”“慎”可通過換偏旁部首來強化認知等;最后,教師以接龍形式請學生解釋詞義、文言字義,學生學習無礙,教師適當強調結合語境了解詞義的學習方法即可。
(二)整體感知與閱讀訓練:引導學生在群學過程中學會把握整體感知文本的基本策略,培養閱讀能力,習得閱讀方法
該環節操作要領:先讓小組學生代表依次上臺展示本組對第二、第三大題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負責展示一篇課文的內容,其余小組的學生可以補充發言,也可以提出質疑;在學生展示過程中,教師注意采用鼓勵、啟發、引導、追問等教學策略,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但不可核對“標準答案”。因為第五單元的閱讀訓練任務不重,且是前一個單元相關內容的鞏固提升,所以我們將本環節的學習重點聚焦在“整體感知”上,主要檢測學生是否具備感知中心思想的能力。我們抽選了3個學習小組,分別呈現對3篇課文的研習成果:學生代表依次上臺展示本組研習成果,投影自學提綱完成情況,介紹本組研習課文的作者簡介、內容梗概、中心思想、摘錄的句段等;全班學生自由補充發言,思想碰撞,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文章的閱讀感受和見解。比如當第2小組兩名學生代表說出他們組對《貓》一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是“作者通過對三只貓不同命運的描寫,表現了對弱小生命的關愛和同情,表達了不為狹隘眼光蒙蔽雙眼、而應明辨是非的思想”以后,學生圍繞“從文本中尋找解釋文章中心的句段”進入了以下群學狀態。
生1:第二段中,“我心里也感著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一句,作者把小貓稱為“小侶”并“感著一縷的酸辛”,可見作者的痛苦、惋惜和對小貓的感情之深。
生2:我補充一下文章的中心——做人要做一個受人關注、清清白白的人,否則就會被人冤枉。
生3:任何事情不能憑自己的偏見和憤怒進行處理,否則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師:第2位同學,你是怎么讀出這個道理的?
生2:因為第三只小貓不受人喜歡,所以,后來作者就把它給冤枉死了。
師:你感悟到的中心是從貓的角度出發來思考的,見解獨到!但是請想一想,理解文章的中心,能否只看某一個段落呢?第一只貓、第二只貓的結局,又如何理解呢?(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點撥要適可而止,留給學生深思、自悟)另外,提醒第1位同學,能否斷章取義,簡單地將文章的中心理解為作者對貓的“感情之深”呢?還有,第3位同學,請問,你是怎樣讀出自己的理解的?
生3:第30自然段——“我心里十分地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
師:哪些詞語能體現作者這樣的情感?
生3:難過、良心、針。
師:作者對前面兩只貓是非常喜歡的,但它們的亡失并沒有引起作者如此強烈的情感波動,為什么對第三只貓的亡失如此深深自責?
生3:因為只有第三只貓的亡失深深地刺痛了作者的良心,而這一段是作者內心痛苦的具體體現。
師:那你認為作者的中心落腳點在第幾只貓?
生3:第三只貓。
師:能否用自己理解到的情感再讀一遍這一段?(生3讀;全班讀)那么,《貓》的中心究竟藏在哪里呢?
生4:藏在詞句、標點符號和結尾的段落里。
師:可見,理解和把握中心,需要從揣摩字詞、段落,從整篇文章的多個角度去思考。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先讓學生充分發言、補充、碰撞,再抓住學生的爭議處、理解錯誤或不足處進行啟發、引導、追問,個性化的問題留給學生繼續自讀自悟,普遍性的問題留在課堂群學,旨在讓學生通過思想碰撞進一步厘清自己的感受,并學會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意義,運用朗讀策略喚醒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悟出語言文字的情韻、溫度,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隨后教師與學生再次歸納默讀方法,并用課件呈現予以強化(見圖1)。
(三)課文質疑: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和質疑的能力,提煉單元學習目標
本環節操作要領:學生自由提出疑問并作答;教師記錄、梳理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提煉單元學習目標。在第五單元的課本質疑環節,學生一口氣提出了近20個問題,如:為什么第三只貓的死亡會讓作者更難過?《貓》文中作者養的貓為什么不是走失就是死亡?《動物笑談》中作者那些看似古怪的行為該如何理解?《狼》文中有很多關于屠夫的描寫,題目為什么是《狼》而不是《屠夫與狼》?《貓》文中,作者那么喜歡貓,為什么他永不養貓了呢?作者最不喜歡第三只貓,為什么還要用大量筆墨來描寫它呢?……學生在提出質疑的同時,教師和其余學生一邊認真傾聽一邊記錄感興趣、有價值的問題;接著學生自由回答以上質疑,教師用心聆聽、記錄,不論對錯,不予干預;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多次提到的問題,按照內容(寫什么)和形式(為什么寫、怎么寫)進行分類梳理,比照教材單元導語中提出的主題內容及語文素養目標,針對本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對單元學習目標進行取舍或增減,進而歸納、提煉單元學習目標。當這樣的學習訓練過程相對成熟以后,便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歸納單元學習目標了。但是,我們在操作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質疑又多又雜,教師沒能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梳理,便直接呈現了自己預設的單元學習目標(見圖2),操作過程過于簡單,沒能充分體現語文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而沒能引導學生及時梳理的原因在于,課堂上出現了一些教師難以招架的問題,比如當學生提出“作者養的貓為什么不是走失就是死亡”這一問題時,臺下師生全部捧腹大笑,導致授課教師有些手足無措,直覺認為學生過于鉆牛角尖,便將此疑問放棄了。課后反思時,我們認識到學生的問題其實是一個關乎“怎么寫”和“為什么寫”的重要問題,很有探究價值!所幸單元教學是一個邏輯遞進的教學過程,我們還有彌補的機會,比如把這個問題作為導入閱讀課的主打問題,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以這個問題為引子,用來激發學生探究閱讀的欲望等。
總體來看,單元啟始課區別于以往的單篇課文課前預習,以課上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學、對學、群學的課程形態,開啟了單元教學的新篇章。這樣的課程內容和形態,不僅考驗教師的智慧,更能訓練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如何真正上好啟始課,我們依然走上研究和實踐探索的路上。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