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赟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論,這種教育思想對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創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結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提出生活化創設班級物質環境,包括生活化的主題活動環境、生活化的班級區角游戲環境和生活化的墻面柜面環境。創設民主的班級精神環境非常重要,旨在為幼兒園相關工作者提供經驗,使幼兒園班級環境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和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 生活教育 生活化 民主教育 環境創設 學習環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①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包括康健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等,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對于幼兒來說,生活離不開環境,“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②。班級環境創設得是否適宜,是否滿足幼兒的需要,是否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支架,這是每個幼兒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怎樣創設適宜幼兒主動學習的環境?怎樣讓班級的環境真正發揮價值?筆者結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導班級環境創設,旨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環境創設實踐,尋找一條符合班級幼兒年齡特點且有利于其發展的環境創設之路。
一、“生活教育”內涵對環境創設的指導意義。
生活在詞典中被解釋為“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③。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將生活和教育聯系起來,提出:“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即生活是教育的目標,從他一生的辦學實踐看,始終堅持“促進自覺性之啟發,創造力之培養,教育之普及,及生活之提高”的教育宗旨,希望通過培養人才改造社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陶行知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
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的目的是“利用環境對兒童進行生動、直觀、形象和綜合的教育,讓兒童參與,利用周圍條件對兒童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刺激,激發兒童內在的積極性,讓兒童直接獲得情感體驗和知識啟迪,從而促進其全面發展”④。在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強調利用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生活即教育,在創設環境時,教師需要考慮幼兒需要,不做假的教育,將生活中常見的、大自然的物品納入環境創設的材料收集中,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主題活動,從而使班級環境更具有能動性和互動性,讓環境發揮最大的教育價值。
班級環境按性質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大類。物質環境是指幼兒園內對幼兒發展有影響作用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園舍建筑、園內裝飾、場所布置、設備條件、物理空間的設計與利用及各種材料的選擇與搭配等。本文探討的班級環境主要是教師和幼兒可以控制的物質環境,包括班級主題環境、班級區角游戲環境、班級墻面柜面環境和班級精神環境四個方面。
二、創設生活化的班級物質環境。
(一)創設生活化的主題活動環境,加強幼兒與班級環境的互動。
陶行知生活的時代反映了當時中國教育脫離社會生活、脫離人民大眾、脫離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很普遍,陶行知曾經指出:“就是以書本為教育,學生只是讀書,教師只是教書。”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書呆子,學生沒有生活力和創造力。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他主張用生活來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這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不謀而合。在班級主題活動環境創設中,教師需要創造符合幼兒生長需要的環境,滿足不同幼兒的成長需要,同時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創造具有教育性和互動性的環境,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班級環境主要是根據主題活動的開展進行創造的,主題活動環境呈現的是幼兒在某一主題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靜態反應,通過主題活動環境可以看出幼兒在該主題下開展了哪些有意義的活動,是幼兒學習過程的一種呈現,主題活動環境跟隨主題開展不斷豐富、完善。在小班主題活動中,開展的主題活動主要有《親親熱熱一家人》、《春天的旋律》、《奇妙的身體》、《頑皮一夏》四個主題活動,圍繞幼兒實際生活開展主題活動,在開展主題時,鼓勵家長為幼兒準備主題相關的物品,讓幼兒在與熟悉的材料中互動,提高活動興趣。在創設主題墻面時,除了考慮主題性原則外,還需要考慮幼兒的參與性,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主題墻面,以社會生活為教育素材,在主題墻面中體現生活化教育。如在《親親熱熱一家人》主題墻面的創設中,教師將發生在身邊的節日三八婦女節融入主題墻面中,并將邀請媽媽來園參加活動的溫馨照片布置在墻面中,幼兒在主題墻中感受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氛圍。
(二)從大社會中收集物品豐富班級區角游戲環境,發展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
陶行知提出:與“教育即生活”有連帶關系的是“學校即社會”。“學校即社會”也就是跟著“教育即生活”而來的,現在我也把它翻了半個筋斗,變成“社會即學校”。整個社會的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⑤。大自然中的材料、社會生活中材料只要是安全的、幼兒有需要的,都是可以拿來作為班級環境創設材料,特別是在區角游戲中,其作用更大。蒙臺梭利曾提出:“教育對兒童的巨大影響,是以環境作為工具,讓兒童受到環境的浸染,從環境中獲得一切,并將其化為己有。”⑥教師和幼兒在收集班級材料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班級內現有的材料,擴大收集范圍,包括幼兒家庭、幼兒生活的周圍環境和大自然,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的范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大自然中的樹枝、石頭、落葉、鮮花等都可以作為游戲材料,并且有一物多用的功能,如石頭可以放在自然角鋪小路,也可以放在探索區比較大小,感覺光滑、軟硬等,還可以玩翻手游戲等,越是低結構的材料越容易引發幼兒的多種思考,在探索玩法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在區角游戲中,教師可以提供生活化的玩具如小型家具和精美的材料,創造有序、整潔且美觀的環境,有利于幼兒發展社會性和形成秩序感。區角游戲環境、材料是班級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游戲開展中,班級里是否有低結構材料和開放性材料,材料是否豐富多樣將直接影響游戲質量的高低。教育者應該善于在廣闊的社會中吸取有利于區角游戲開展的材料,正如陶行知先生認為的:“生活就是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有生命的東西,包括自然與社會生活、物質與精神生活、個體與群體生活……教育源于生活。”⑦教育來源于生活,不能跟生活脫節,離開生活談教育,教育是空洞的,大自然和幼兒生活經驗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大自然提供大量低結構材料能使幼兒引發各種游戲,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建構并獲得新經驗,教師應努力讓環境材料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對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學習愿望。如在開展醫院游戲時,幼兒缺鹽水瓶材料,他們會主動到班級資源箱中尋找替代物保證游戲的繼續開展,在物品的替代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創造生活化的墻面和柜面環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雖然書也是求知之一種工具,但是生活中隨處是工具,都是教育。”⑧對于人的一生發展來說,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書本”,也不是“做”本身,而是教育對于兒童生活的引導,即在引導兒童生活的過程中使他們得到相應的發展。幼兒一日生活皆教育,生活教育在一日活動中非常頻繁,包括喝水、進餐、盥洗等生活自理方面,如果教師每天都是以說教的口吻把生活知識直接灌輸給幼兒,那么幼兒的生活學習變成教師控制下的“死生活”,怎樣讓教師走出困惑,將生活與教育聯系起來?筆者嘗試在創設班級墻面柜面環境時,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目的創設生活化的教育環境,結合形象的圖片作為無聲指導,這樣既不脫離生活,又讓幼兒在日常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在小班喝水區的柜面上張貼形象具體的圖畫,讓幼兒看圖正確的拿水杯、正確的接水和接適量的水等方法(圖1)。在生活區裝貼折衣服褲子的步驟圖,幫助幼兒主動學習,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洗手臺張貼七步洗手法步驟圖,讓幼兒看圖學習正確的洗手等(圖2)。涉及一日生活的教育盡量用圖示或幼兒照片張貼在墻面或柜面上,讓環境成為會說話的老師,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三、營造民主的班級精神環境,公平、民主地對待幼兒,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民主就是大家有份、有禍同當、有福大家享,大家的事,大家談,大家想,大家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⑨。陶行知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強調教育公平,提倡相互尊重,加強自我教育和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在班級精神環境創設中,教師要注重教育公平性,重視營造溫暖、輕松、尊重和支持的精神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良好的師幼關系和幼兒同伴關系直接影響班級的精神環境,教師要像陶行知先生一樣注重教育公平,公平對待每個幼兒,鼓勵幼兒做自己的主人。凡是幼兒自己能做的,應該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是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是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是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⑩教師需要給幼兒一定的自由空間,提供適宜的環境支持幼兒主動學習,同時尊重每個幼兒的人格、興趣和需要,遇到問題和事情經常和幼兒商量,把幼兒當作活動的主人,允許幼兒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促進幼兒主動發展。
班級精神環境創建中除了建立民主、和諧的師幼關系外,還要幫助幼兒建立民主和諧的同伴關系,同伴關系是幼兒生活中重要的人際關系,民主和諧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幼兒情感、品德、個性的發展,教師應積極創設幼兒交往的有利條件,通過一日生活中的交流、游戲中交流、活動中的交流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同伴交往中遇到困難的幼兒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對不良同伴關系進行矯正,在班級中營造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氛圍,促進幼兒的發展。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對班級環境創設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在生活教育的理念下,班級環境創設除了考慮生活化原則外,還應創造民主、和諧的精神環境,讓幼兒與環境互動,在環境中了解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生活、創造生活,從而讓班級環境有效支持幼兒主動學習,促進其全面發展。
注釋:
①⑤⑦⑧⑨⑩周德藩.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46,49,46,126,113,98.
②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6.
③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④鐘啟泉.保教知識能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⑥朱莉·布拉德.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參考文獻:
[1]周德藩.走進陶行知——教師讀本(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5.
[2]曹文真,孫鳳霞.“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主動學習環境創設[J].幼兒教育導讀,2017.1.
[3]于冬青,管鈺嫦.以兒童發展為中心的班級物質環境創設探析[J].幼兒教育導讀,2017.1.
[4]朱莉·布拉德,著.陳妃燕,彭楚蕓,譯.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
[5]袁愛玲,廖莉.幼兒園環境創設理論與實操[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