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對各種人才的需求量成倍增長。在社會成員求學的愿望非常強烈的情況下,陜西民辦高等教育開始萌芽。

西京學院
民辦高校的領跑者
陜西地處中國中西部交匯處,西安是歷史文化名城,全省文化積淀深厚,高等教育資源豐富,有一大批專業門類齊全的專任教師和經驗豐富的管理干部,這些都為陜西民辦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1984年8月13日,由陜西省政協倡導,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教委備案,由我國著名教育家姜維之教授在恢復原培華女子職業學校的基礎上,創建了西安培華女子大學。這是陜西省第一所(也是西部地區第一所)民辦普通高等院校,也是國內首家以專門招收女性學生、開展女性教育的普通高等院校。這標志著陜西民辦高等教育開始起步。
1985年,西安市政府出臺了《西安市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暫行辦法》。這是陜西省第一部地方性民辦教育管理規章,也是國內較早的地方性民辦教育管理規章,它對西安乃至陜西的社會力量辦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87年,為了使千千萬萬高考落榜生能有機會深造,年已48歲的丁祖詒毅然辭去了公辦大學的公職,靠著租賃的幾件教室和為數不多的積蓄,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社會力量辦學的艱難征程。在陜西省高教局和西安市科協的大力支持下,1987年9月,西安翻譯培訓學院被批準成立。1987年12月5日,西安翻譯培訓學院成立大會在陜西省政府大樓禮堂隆重舉行,陜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溪溥等領導出席,對全省第一所民辦高等外語院校的成立表示支持。到1990年年底,經過3年時間的成功實踐,西安翻譯培訓學院已面向全國招生,擁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多人,積累資產數百萬元,成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外語類民辦高校。到2001年秋季招生結束,西安翻譯學院全日制在校生達到了2.5萬人。
中國民辦教育“硅谷”
20世紀90年代以后,陜西民辦高校進入快速、規范發展階段。為了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1991年,省教委制定印發了《陜西省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法》。這是陜西省省級第一部關于民辦教育的行政規章,對全省社會力量辦學起到了積極的促進與規范作用。從此,陜西省民辦高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1992年,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鼓舞下,西安外事服務培訓學院成立。1995年該校在校學生達到4000人。到1998年,在校學生達到13600人。
1993年,西京大學成立,1994年經教育部批準,改為西京學院。
1995年,西安歐亞培訓學院成立。至此初步形成以西安地區為中心的陜西民辦高校群落雛形。
1996年11月2日,陜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陜西省社會力量辦學條例》。2000年1月3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做出了《關于進一步辦好民辦高等教育的決定》。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這些,都大大促進了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
此后,西安思源職業學院、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西安高新科技職業學院、陜西國際商貿職業學院、西安三資職業學院、陜西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西安科技商貿職業學院、西安海棠職業學院、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西安東方亞太職業技術學院等相繼成立。

到2002年年底,全國萬人民辦高校共有10所,其中陜西就占5所(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安思源學院)。陜西的民辦高校以品牌競爭多元化的發展形式,成為中國民辦高校最具魅力與活力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民辦教育的“硅谷”。還有一些教育專家將西安民辦高校快速發展的狀況總結為“西安現象”。
2003年4月18日,經教育部批準,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更名為西安培華學院(男女生兼收),成為西部12省市區民辦高校中第一所具有獨立頒發本科學歷證書的高校,實現了西部民辦本科高校“零的突破”。2007年,該學院又成為西部首家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民辦高校。
2004年12月2日,陜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陜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民辦教育地方性法規。
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歐亞學院、西京學院等四所民辦高職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同年陜西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陜西旅游烹飪職業學院成立。陜西民辦高校增至17所。
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西安思源學院、陜西國際商貿學院等兩所民辦高職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
2009年5月,經過教育部批準,全省7所民辦本科院校中,有5所院校(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京學院、西安歐亞學院)將有部分專業或全部專業列入二本招生。
2011年11月,教育部啟動“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試點,經教育部專家組投票通過,全國共有5所民辦高校獲得實施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資格,陜西的西京學院是其中之一。這一舉措打破了研究生教育全部由公辦院校、研究院壟斷的地位,是民辦高校社會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的體現。
創造民辦高校的響亮品牌
截至2011年年底,陜西省共有民辦高校(機構)53所,在校生達33.5萬人。全省民辦高校辦學條件逐步完善,教師隊伍建設和學校內部管理進一步加強,各學校的專業設置富有特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逐年增加。
各民辦院校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指導思想,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形式,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注重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雙語教學、法律教育等實用性強的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使其與各自專業相結合,成為復合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增強了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比如,西安金融財貿專修學院按照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與西安石油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德國柏林經濟學院、澳大利亞教育學院、韓國韓陽大學、安博教育集團、陜西廣播電視大學等多所教育機構進行合作與交流。

陜西具有得天獨厚的高等教育資源,加之有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1997年省政府決定民辦高校免征所得稅),還有一批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老教授及學科帶頭人加盟,從而推動了陜西民辦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使實力雄厚的陜西民辦高等教育在全國創造了多項“第一”。特別是國家將陜西5所民辦高校納入二批本科進行招生,為這些學校在高招中爭取更多的優質生源提供了新的平臺,這不僅意味著陜西民辦高校在二批本科院校中能和公辦高校比翼雙飛,也必將提升陜西民辦教育軍團的整體競爭力。“辦政府滿意、社會認可、家長放心的大學”,這是陜西民辦高校一如既往的奮斗目標。
陜西民辦高校走的是以學養學的道路,是在沒有國家財政撥款和社會捐贈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主要靠逐年積累學費支撐辦學,滾動向前發展。因此,民辦高校只要走適合自己的特色之路,爭取規模效益,在規范化、制度化、優質化、多樣化、特色化、國際化、市場化等方面銳意進取,以質量求生存,構筑新的規模、質量、效益的綜合平臺,就能不斷贏得社會的認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創造民辦高等教育領域最響亮的高校品牌,再創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