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翠
摘 要:當前青少年道德價值以社會取向為主流,個人取向雖不占主流,但占有可觀的比率。價值取向呈現出一定的功利化色彩。這主要表現在對義利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上,具有從傳統的重義輕利向義利并重偏移的傾向;表現在對道德價值目標的評價上,從個人需要甚至是個人物質需要來評價道德價值,缺乏崇高的道德理想;在對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關心他人的前提和關心他人之后的反饋。存在顯著的內部差異,呈現出多元化、層次化的特點;價值取向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
關鍵詞:青少年;價值取向;因素
影響新時期青少年價值取向的因素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和學校因素,學校因素是培養青少年價值取向的重要因素,這是由當前學校教育模式和普遍教育、終身教育的理念影響的,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思想政治教科書指導學生進行案例研究。最優化的方案是借助學生自身的思維對事件本身進行思考,它有利于提高年輕人分析和檢查周圍事物的能力。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輔助新時代青少年價值取向正向發展的影響因素,需要客觀地且潛在地對于青少年的思想進行培育和發展,使其適應社會的進步甚至推動社會的進步。
一、社會因素
社會教育主要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運用全社會的理念和素質培養青年人的價值取向。在實際的社會教育中,產生影響的并不是核心價值觀書寫的幾個字,而是指在社會中遇到事情時對待人或者物的看法,社會教育最突出的貢獻是培養青年思想素質教育,為祖國培養高素質人才。充分調動社會因素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進行培養,不僅僅是對祖國未來希望的栽培,更是對現階段社會的凈化,產生社會教育的前提是需要社會呈現平穩發展的模式,可以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源,例如定期組織青少年參觀博物館和紀念館,了解歷史和一些城市發展的前沿故事,引發青少年思考。
1.社會經濟
經濟因素是社會價值觀念變革的現實基礎,也是青少年價值觀變化的根本原因。我國正處于以市場經濟為先導的社會轉型期,整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2.社會風氣
我國正處于新舊體制轉型期,社會控制相對弱化,社會價值導向的推行機制(如法律、道德、輿論等)缺乏應有的約束力量,為不正之風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僅影響和干擾了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而且無時無刻不對青少年保持著細微而持久的滲透,成為青少年價值觀演變的直接誘因。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共享時得到的經驗升華,以這兩種教育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是一種良性互動,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教師對于學生之間的教育主要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引入案例,引發其對于他人事例的分析并逐漸遷移到自身層面上,了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潛在的道德層面和必然的法律層面,樹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原則,培養青少年實事求是的良好作風,避免過度的攀比心態滋生,防止學生由于家境條件或者其他非人為因素受到歧視而產生自卑心理。學校教育可以利用相關的設施和條件,采用學生喜歡看的教育模式,使他們對素質教育有一定的興趣。進而引發對自身價值取向的思考,逐步摒棄錯誤的觀點,引入正確的概念,在自我檢討和自我批評中逐步進步,它不僅培養了良好的社會道德,而且更加注重學生內心的發展,注重集體利益。
德育的目標是人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但長期以來,道德認知主義傾向卻使德育被當作一門功課,局限于道德知識的傳授、道德原則的灌輸,忽視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其次,長期以來,德育實際上是被當作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來實施的,使德育脫離現實生活,走向極端,脫離時代精神變革的需要,其強大的定勢在社會變革時期并未完全被打破,依然困擾著德育工作,成為道德知行問題的嚴重隱患;此外,在傳統應試教育影響下,忽視了對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引導。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往往是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模式,不會刻意地進行書本上的引入和教育,但是需要家長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自身的行為影響青少年行為的發展,在青少年階段,模仿也是一項重要的特征,一旦家庭環境正向因素較多,在潛移默化中其心理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也會逐漸加快,盡早適應社會,了解社會發展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非常重要。內心的成熟遠遠勝過生理上的成熟時期,父母需要基于孩子對心靈的關懷,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多些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需要互相溝通交流以及理解,一旦青少年對于某些事物的看法出現偏差或者做某些事的過程中的判斷和行為產生失誤,不要大聲呵斥,要采取平和談話的方式,防止青少年做事產生恐懼心理,平和的心態不僅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也能夠最終實現解決問題的目的。
四、個體自身因素
青少年階段是兒童向成人過渡的重要轉折期,表現出半幼稚半成熟、半獨立半依賴的特點,因而在身心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平衡性和矛盾性的“邊際”心態,使青少年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總之,新時期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特征主要是多元化、復雜化,影響因素也可能來自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和個人因素。從這四個層次入手分析,對青少年加以正確引導,能夠不斷促進身心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青少年價值取向發展趨勢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4).
基金項目: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當前青少年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影響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BY[2018]G347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