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喜通
近年來,隨著我校生源結構的變化導致學生在文化素養、知識水平、學業能力、學習習慣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從備課、授課、作業、輔導、考查到評價,必須要顧及這種差異。采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教學,使學生不但不能在其“就近發展區”里取得最大限度的發展,而且還會越來越差。真可謂: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倡導“因材施教”,即先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而后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教學策略,高效地實現教學相長。教育專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個人身上的表現有不均衡現象。”這說明人存在個性差異現象。
誠然,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學科的興趣和愛好,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所處的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也是客觀存在的。新課程改革的核心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全面、科學、有效推進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果在教學中繼續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很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學習自主性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可見,分層教學是使“以人為本”落到實處的一種必要途徑。分層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創新意識的優化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全體學生的同時,實施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傳統的分層是依據入學成績高低來分等級。這樣的方式不但沒有理解分層教學的含義,而且使得未成年人的身心因被歧視而受到傷害。
那么,物理教學中怎樣分層既能避免不流于形式又能扎實有效呢?
我打破“一份試卷”“一道習題”的常規,根據學生的綜合素養采用“多元分層”的模式,具體做法如下:
一、學習主體分層
學生分層是分層教學的前提和保障。我按照學習效果、表述書寫、態度習慣、實驗操作、自主協調和態度責任幾方面通過調查,詢問、測試等方式,給學生建立動態檔案卡。學習效果好可分到甲組(占20%),又根據具體差異分2個小組(甲1和甲2)。
同理,參照甲1模式把全班分為:甲組(學習效果好):分甲1、甲2;乙組(學習效果較好8-16人):分乙1、乙2……;丙組(后進生8人)分丙1、丙2。
二、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分層設計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對于丙組,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乙組更注重培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甲組須先達成乙組要求,更側重創新能力培養。同一節教材,針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備出不同目標,問題的設計由淺(丙組回答)入深(乙組或甲組回答),采用不同的引導方式,以完成不同的目標。
比如:“11.2組裝電路”,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要求:
丙組:知道串、并聯電路的定義和特點;會判斷直觀簡單的串、并聯電路圖和實物圖。
乙組:在丙組要求基礎上,還要求掌握電路圖和實物圖之間的轉換,并會設計一些簡單常用的電路圖。
甲組:在乙組要求基礎上,會設計一些較難的常用電路,如搶答、表決電路等。
三、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是分層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控的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共同目標的完成,還應有意識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對應的引導。給甲組足夠的自主發揮空間,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動研究、自主創新的精神。對乙組,應在教學重點、難點內容上給予適當的指導,以幫助他們高效掌握,帶動其學習更多的知識;對于丙組明確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課本知識,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減低難度。
例如:在進行“組裝電路”教學時,
器材:兩個小燈泡,三個開關,兩節干電池和導線若干。
實施過程:讓所有學生設計符合要求的電路并畫出電路圖。
甲組:根據器材畫出所有可能電路圖,給甲組提供有故障的燈泡和燈座,故意設置障礙須要排除并通過實驗總結串并、聯電路的特點,并判斷一串節日小彩燈和路燈的連接方式。
乙組:至少能連接兩種電路并畫出電路圖,在老師的引導下總結出串、并聯電路的特點。
丙組:要求連出串聯電路,在老師或乙組的幫助下連出并聯電路,畫出電路圖,熟記串、并聯電路的特點。這樣每個學生在課上都有收獲,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激發了學習興趣。
四、布置作業分層
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在作業的布置上也需分層。
甲組:設計油煙機電路、電吹風電路、醫院病房與護辦呼叫系統(兩床位)、表決電路(三人)。
乙組:設計油煙機電路、電吹風電路、教室照明(兩燈)。
丙組:畫出一只開關同時控制兩燈的電路圖、復習串、并聯電路特點。這樣既緩和了丙組學生物理難的狀況,又增強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
五、考查評價分層
每次作業、考卷、提問,都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在分層考查和評價的前提下,每學期期中和期末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并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對進步明顯的學生提高一層的同時指出優點和努力方向。對沒有晉級的學生則給予診斷和鼓勵,幫助其分析原因,樹立信心。
總之,分層教學有利也有弊。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師必須靜下心來琢磨和嘗試,用自己的智慧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希望!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