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林
摘 要: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學生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合理引用生活資源來構建新的教學課堂。以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為例,通過深層探索以往教學方式和特點,分析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應用生活地理,以此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優化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地理知識;生活現象;教學;互化
在新課改背景下,傳統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此時需要教師整合地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生活,并從學生周邊生活入手,了解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改變當前學生學習方式,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合理引用生活地理知識,有助于學生獲取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形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進而明確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一、鞏固基礎知識
地理不管是在初中還是高中都屬于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確保其奠定扎實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為生活現象和課堂教學的互化提供依據。而且,在課堂中引用生活知識,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教師應有無窮無盡的知識,促使其保持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八年級地理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時,可以先提出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而后通過實際案例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相關知識。如,在學習中國島嶼時,教師可以引用當下爭議最大的問題進行指導教學,以此為基礎,引發出學生對中國發展背景下的土地歸屬問題進行研究。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世界的認知。
二、關注備課設計工作
初中地理教師不只要對所講知識有深層認知,還要明確與所講知識相關的案例和生活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引用與教學知識相關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氛圍,增添教學知識,而且有助于解決學生提出的“犀利”問題,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崇拜感。從成長初期,學生就會在與人溝通、生活實踐中獲取簡單的地理信息,但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他們對地理并沒有全面認識,因此初中地理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用生活現象,可以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拓寬學生視野,促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觀念,并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知,教師在備課設計階段要加大對生活現象的關注,在了解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整合本節課所要教學的內容,引用全新的教學觀念,構建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促使學生在學習初期就可以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3.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時,為了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備課時可以查找與之相關的生活現象,并在上課前以提問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促使學生根據問題的引導進入本節課所講知識點中。如“新聞中有時會提到某地的降水量達到了多少毫升,那么你們理解降水量這一概念嗎?”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會對本章節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而教師就要繼續引用生活案例進行指導教學,如教師出示某年全國城市的降水量分布圖,問同學們可否找到我們生活的城市,并了解我們城市的年降水量是多少,而后判斷一下哪個城市的降水情況最嚴重呢”。此時為了更好地凸顯出圖片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動態化向學生展示各個區域的降水量變化,而后讓學生總結我國年降水量的特點。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氛圍,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研究意識,符合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1]。
三、在課外探究與課本相關的現象
當前受中考影響,初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課非常少,此時教師可以設計課外活動,促使學生在假期或雙休日去探索與課本相關的知識,這樣不但有助于強化學生堅持學習地理的信念,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在探索中注意更多的問題。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中七年級地理下冊6.2《自然環境》時,可以讓學生課下自主收集與亞洲相關的人文環境知識,像圖書館、博物館等都是學生可以選擇的平臺,而后在下節課的課堂中與其他學生和教師分享。此時不但可以優化學生的溝通和探討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構建自主學習的意識。
四、依據知識結構明確科目關聯性
在學生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不分學科的,因為學生學習知識就是為了現實應用,所以不管是哪門學科知識,只要學生可以靈活應用就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因為地理學科知識大都屬于理科,所以教師要以培育學生運用理科的學習思維來面對未來的教學工作。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二八年級下冊地理《認識省級區域》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與省級區域相關的歷史文化。以北京為例,教師可以上網搜集與之相關的歷史變遷過程,而學生在初中時期也在語文課中學習過《圓明園》這篇課文,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其歷史背景,了解北京這座城市發展到如今都經歷了哪些變故,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各科目是彼此相關的。這種教學方式對初中生而言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奠定基礎,并引導學生對各科目教學工作產生全新認識[3]。
綜上所述,在地理教學中,引用生活知識構建全新的教學課堂,讓地理服務于生活,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集中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突破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豐富課堂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實現預期設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地理教師一定要有針對性地滲透生活知識,可以從學習空間、學習時間及學習形式等方面進行拓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走向生活。
參考文獻:
[1]嚴龍成.地理知識和生活現象在教學中的“互化”[J].教學與管理,2018(7).
[2]薛紅.讓生活回歸地理教學課堂[J].考試周刊,2015(31):170-171.
[3]洪藝紅.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J].素質教育論壇,2016(14):129-13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