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可否認,游戲在幼兒的學習生活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而民間游戲不僅擁有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還傳承了我國的民間文化,帶給了幼兒豐富的感官體驗和無數的快樂。因此讓本土的民間游戲走進幼兒園、貼近幼兒的學習生活是必然之舉,而如何有效地將民間游戲引進幼兒園呢?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間游戲;幼兒園;教學方法
游戲的開展,對于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語言學習、認知感受與心理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傳承我國民族文化的民間游戲,將其引進幼兒教學中,不僅可從小培養幼兒對文化的認知與傳承,而且更是豐富了幼兒教學內容,促使幼兒在有趣的民間游戲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團結合作與思維發展能力等,本文就幼兒園引進民間游戲教學的有效方法展開論述。
一、 游戲改良法
將民間游戲的特色與精華保存下來,再將其與現如今的生活特色結合起來,創新出不同玩法、不同當地特色的適宜開發幼兒心智的游戲。而改良后的民間游戲應以文明健康為核心思想,并可適應不同層次與不同心智發展水平的幼兒。比如可引進“拋繡球”的民間游戲,繡球是古代人民的一種文化傳承,是由劉三姐拋繡球而廣而聞名的,代表著美好、熱愛生活等祝愿。因為原版的拋繡球難度更大,所需的力量、技巧與精準性較高,且需拋過9米左右的圓洞,對于3~6歲的幼兒來說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教師在給幼兒學生上課時,可事先準備小呼啦圈、2米左右的竹竿等用具。為激發學生的玩游戲熱情,可將其分為兩組,并說明贏的比賽的小朋友可以獲得零食獎勵,如此幼兒們便會全身心投入到游戲活動中來。同時,教師應清楚說明游戲規則,并在學生完全了解后再進行游戲。改良后的拋繡球游戲:讓每組的第一個小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呼啦圈放置的終點處,將繡球拋進竹竿支撐起的呼啦圈,而只有當這個小朋友又跑回原點后,下一位小朋友才可出發,采用同樣的方式。拋繡球游戲應排隊輪流進行,且設置一定的游戲時長,待結束后教師再統計每組的成果并分發零食獎勵,同時也鼓勵贏的小朋友們將零食與另一組朋友分享,促進班級學生之間的友情。拋繡球的游戲,不僅鍛煉了幼兒們的身體素質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還讓小朋友們從小便養成友愛同學、學會分享的美好情操。
二、 因材施教法
在幼兒園教學中,主要分為大班、小班和中班教學,而每一個班次的學生心智和身體發展能力也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師在對不同班級學生教學時,應盡可能選用適宜的民間游戲,以便提高幼兒的上課效率。鑒于小班幼兒學生的模擬角色和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但由于年齡小所體現出的力量弱、四肢協調性差、耐力和速度等都略顯不足,此時教師便應以有趣靈活、游戲玩法簡單、不需要過度技巧操作的民間游戲,如“老鷹捉小雞”,可將幼兒的口、耳、眼等感官協調起來,逐漸促進其身心發展協調化。而中班幼兒相較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身體的協調性與靈活性都有了很大提升,此時教師便可選擇既輕松有趣、又能開發幼兒們腦力和智力的民間游戲,比如“金鎖銀鎖”游戲。這個游戲需要幼兒有較好的反映能力和應變能力,才可不被其他小朋友抓住手指,因此這個民間游戲的開展,可有效提高幼兒的反應力與速度提升,且幼兒在思考采用何種方式才能逃脫手指被套牢的結果時,便會逐步養成愛思考、愛動腦筋的良好學習習慣。大班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已經達到幼兒園學生之最,因此教師只需在保證其人身安全的基礎上,選擇難度和技能雙結合的游戲類型,如“挑棒”游戲。此游戲需要幼兒在掌握一定的技巧與技能學習后,將混合復雜的棒子,從上往下依次挑開,極大地考驗了學生的耐力與意志力。另外,教師還可選擇良性競爭氛圍濃厚的游戲,如“滾輪胎”游戲;鍛煉學生四肢協調性的游戲,如“抓石子”等,讓學生從游戲中獲益匪淺,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 文化滲透法
作為一種傳承的民間文化形態,民間游戲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如何傳承促進,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其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起文化魅力,這是每一位幼兒教師在實踐教學時理應倍加關注和努力的問題。作為文化娛樂的一種,民間游戲之所以受兒童喜愛,不僅是因為其形式簡單有趣,更多是幼兒在玩游戲時,可以感受到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民俗文化,為其所吸引。因此,教師在進行集體教學時,應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并以階段性教學目的為核心內容,在進行玩游戲的環節時,還應簡要概述民間游戲的形成、流傳與文化特征,讓學生不僅學會玩,還可感受到民間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其今后的文化素養能力的提高。同時,幼兒園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與學生一起探討如何將民間文化傳承與發揚光大,真正將民間游戲與文化課堂活動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視野空間,拓寬其對于民間游戲只是“玩”的局限思想。例如,我園地處于東南官潯古鎮,當地流傳的民間游戲《炒黃豆》《拍大麥》,不僅語言簡練,節奏感強,更反映了一片喜慶、歡快的農村生活場景,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兒歌朗誦中,感受了農村田園生活的快樂,達到愉悅身心,增進民族自豪感。又如游戲“舞龍”,作為炎黃子孫的象征,龍在中國人具有神圣的形象,為了讓幼兒了解舞龍的來龍去脈,教師可以組織他們自己制“龍”、耍“龍”,通過自己講述舞龍故事,欣賞舞龍影像,開展舞龍游戲,在充滿濃郁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氣息的游戲中體驗舞龍的樂趣,最大化拓展延伸傳統文化的教育效果。
當然,在注重本土民間游引入幼兒園時,我們也不能將“民間游戲”簡單地定義于一個民族、一個區域、一個時代,民間游戲應該是在廣袤的時間與空間的條件下,流傳于人民群眾中的嬉戲娛樂活動的一種抽象概括。它既可以啟迪孩童智力,又可以促進民族認同感;它既可以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品質,同時又能不斷豐富民族文藝。無論是縱向傳承與橫向傳承,總的來講,將民間游戲引進幼兒園教學中極具價值與意義,其方法也是多種多樣,幼兒園教師需以幼兒的感受與興趣為出發點,因材施教,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出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以便促使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受到民間文化的熏陶,且還可以促進自身的身心健康、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昊東.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柴明佳.民間游戲在幼兒園中的開發與利用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9.
作者簡介:
何碧英,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官潯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