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鷗
未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人?當今的學校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哪些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這都需要教育者進行深入思考。基于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校校情,我們建構了融通課程。融通課程指向三個回歸——讓教育回歸人,讓人回歸生活,讓生活回歸幸福,由學科內融合、學科間融合、超學科融合三個板塊組成。
優化課程開發,
明晰融通課程建設行動路徑
融通課程不僅是學校德育一體化課程建設、學科課程教學整合、研學實踐課程實施推進、特色項目課程品牌打造的重要內容,更是學生綜合素養全面培育、個性成長的重要途徑和載體。
1.融通課程的頂層規劃
構建一種格局。花市小學與廣渠門中學結成九年一貫制學校。廣渠門中學倡導生命教育,花市小學秉持習慣教育,以建設融通課程為契機,培養學生“一以貫通”的良好品質。從教師隊伍建設來看,推行“課程融通”,能夠開發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新平臺、新資源和新機制,推進全面育人的常態化、制度化,引導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發揮更積極有效的作用。從課程體系來看,立德樹人工作需要全課程的“大合唱”,我們建構了六大領域的課程,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促進生命的全面發展。從學科聯系來看,順應“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我們革新教育思維,變革教與學的方式,以開放創新、跨界融合的視角,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融通課程。從階段銜接來看,我們做好幼小銜接課程和中小銜接課程,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注重知識體系的縱向貫通和身心成長的橫向聯通,構建一體化、層次化、精細化的德育課程體系。
遵循兩條原則。堅持“雙適應”原則,既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又適應學生個體一生發展的需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原則,以落實國家課程為第一要義,聚焦立德樹人,對接核心素養,培養關鍵能力,謀劃學校課程建設。
明確三層目標。直接目標是提升學校課程品質,通過三年努力,使幼小銜接課程、中小銜接課程更加一貫,課程內容更加豐富,課程結構更加均衡,課程選擇更加自由,課程實施更加高效,課程評價更加科學。過程目標是提升校長課程領導力和教師課程執行力。終極目標是立德樹人,實現學生更全面、更充分地發展。
2.融通課程的建設路徑
源于對核心素養的系統思考,融通課程經歷了文化內生、課程頂層設計、學科整合的發展。從1.0版課程到2.0版課程再到3.0版課程,我們更加明晰了“實踐、實驗、實際”是未來課程的發展趨勢。
學校從學校歷史和傳統中去發現自身的優勢,挖掘學校文化的DNA,找到學校發展的內生點,催發學校建設的內生動力,對核心素養下的學科課程融通進行了整體建構、系統思考和有效探索。充分利用自身的課程資源,基于學生需求,以促進教師創新發展為出發點,以培養具有良好習慣和品行的陽光兒童為目標,以道德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為三個維度,自主開發了包括習慣養成、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道德與公益六大領域的綜合實踐課程。探索出系列化、群落化、校本化的課程融通模式,摸索出融通課程的實施流程:選擇主題—制定目標—時間安排—方法使用—活動評價—活動檢測。
3.融通課程的開發關鍵在于教師
3.0時代,需要的是由“專”到“綜”的新型教師,這個“綜”就是要求教師具備能進行課程整合研究的意識與能力,即:可以依據相同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可以依據相似學習方式進行整合。
在課程開發中,教師們不斷拓展融通課程內容和涉及領域。課程的設置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由無意到有意,體現了課程的過程性和發展性。我們關注到現代學科的融合趨勢,提出了“沒有圍墻的課程”。全校教師以年級組為一個學習共同體,在學期初就聚焦各科的教學目標,迸發學科相通、融合的教學火花,并嘗試執教打破學科圍墻的融合課。
扣住關鍵環節,
推動融通課程建設創新實踐
融通課程的實施,一是以課程為載體,面向全體,普及傳統文化教育;二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全員參與,潤澤傳統文化教育;三是以社會大課堂為依托,大手拉小手,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四是以地域文化為平臺,拓寬渠道,擴展傳統文化教育。
1.“群落化”融通課程
我們開發了博物館實踐課和動態體驗課。學校組織教師團隊研發博物館課程,教師根據各場館的資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提煉學習和研究的主題以及核心價值,并確定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學生在博物館這一大課堂里考察、探究,開闊視野,積累廣博的知識。
動態體驗課整合了游戲知識、書法文化、傳統手工藝制作、成語運用、歷史知識等內容,將多學科知識有機融合,形成了“群落化”學科,給學生提供“綜合性食材”,讓學生健康成長。
2.“系列化”融通課程
我們開發了系列節日課程、節氣課程,采用全科主題浸潤的方式,包括前期浸潤、協同浸潤和后續浸潤。前期浸潤是在課程開展前期,以節氣課程為例,學生自學與節氣相關的資料,資料來自教師們事先自主研發的微課、App、課件等;協同浸潤是在課堂上由各年級組教師進行跨學科協同教學,以國家課程的融通為主;后期浸潤以校本課程的融通為主,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對生活的意義。節氣課程有效地整合了科技、美育、體育、德育等育人資源,打破了學科壁壘,將長短課進行結合,給學生多學科、多感官體驗,增加了趣味性。
3.“校本化”特色融通課程
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走向中學,反觀小學教育的最后階段,我們不斷審視與思考:學生需要什么?我們的課程還能給予學生什么?給學生留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創設什么樣的課程才能讓學生終身受益?九年一貫中小銜接課程應運而生,包括課內銜接課程、畢業研學課程和關注社會課程,幫助學生盡早做好心理適應和環境適應。
科學設計評價,提升融通課程效果
1.建立個體與世界的聯結
我們借助雷達圖進行評價。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新變化,將評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傾聽、回答、討論、質疑、合作、探究六種習慣,涵養雅氣質、寬胸懷、愛環保、勤閱讀、善思考、會健身、樂生活七種品質。
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多采用表現性評價,給學生提供真實的任務,以全面、真實、深入地再現評價對象發展的特點,使其主動參與評價。關注學習過程的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2.建立個體與伙伴的聯結
融通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遵循了“彼此尊重、互助共進、智慧分享”的核心理念和“全面關注、平等對話、資源共享”的教學文化,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因此而改變。要實現課堂上多向、立體、互動的有效評價,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教師除了要為學生營造平等、合作的評價氛圍,創設多種評價的機會,激發他們自主參與雙向交流的積極性外,還要努力成為學生合作評價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學生搭設有效評價的舞臺,適時發揮必要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有序、有策略地開展評價交流活動,為此,我們特別設計了評價表。
合作學習的評價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學生們互相評價時往往是站在同一個高度來看問題,這樣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學生們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認識,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上升一個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更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多主體的評價,給學生創設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其獲得多角度的成功體驗,激勵其不斷進步。
融通課程讓教學空間擁有“傾聽”的完全設計,讓教學目標擁有“上位”的科學定位,讓教學設計擁有“教育性”的整合過程,讓教學方法擁有“育人”的方法論特征,讓教學場域擁有“豐富”的實踐表達,讓教學個性擁有“閃耀”的智慧光芒。
編輯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