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明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族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民族工作理論研究在繼承與創新中發展,呈現出三條鮮明主線。透過這三條主線,不僅能夠感知我國民族工作波瀾壯闊發展歷程,而且能夠感悟民族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時代特征和寶貴經驗。深刻認識圍繞這三條主線民族工作理論發展的豐碩成果及意義,對于深刻把握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規律,進一步增強民族工作“四個自信”,高標準高水平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意義重大。
深刻認識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始終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礎。對多民族國情的探索,在民族工作理論研究中處于基礎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圍繞不斷深化對多民族基本國情的認識,我國民族工作理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的觀點。繼1979年召開的全國邊防工作會議、1980年召開的西藏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重申必須高度重視我國多民族的國情之后,中央在后來召開的一些重要會議及出臺的有關文件中,均明確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的觀點。如1992年1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人口近一億,陸地邊疆絕大部分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民族自治地方地廣物博,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全國絕大多數縣、市都有兩個以上民族共居,“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1]28-29。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2]68,決定了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民族工作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他強調,只有了解了多民族這個“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把了解多民族的基本國情上升到知家底的高度,體現了黨中央對民族工作的高度理論和實踐自覺。
2.提出了民族問題事關國家命運的觀點。民族問題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處于什么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理論研究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繼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這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具有重大意義”[3]109之后,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提出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對于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3]175的觀點。這個觀點是在深入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工作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民族工作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成為改革開放后闡述民族問題重要地位的基本表述形式。
3.提出了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內容的觀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鮮明的特征。民族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處于什么地位、處理民族問題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會議指出,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國民族問題必須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中來解決,解決好民族問題也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地團結奮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并最終取得成功。同時,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斷得到實現和保障,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才能不斷形成和發展。把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的一部分,不僅是黨中央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體現,也是黨中央自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體現。
4.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的觀點。如何認識我國多民族的特征,多民族是好還是不好、是優點還是缺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多民族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多民族、多文化恰恰是我國的一大特色”[4]149,147等觀點,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重大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原創性重大貢獻,在黨的民族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為我們正確看待多民族的國家特色提供了思想和理論支撐。
5.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國重要的歷史財富的觀點。如何認識我國多民族的歷史遺產,視為財富,還是當作包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多民族的大一統,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各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4]149等重要觀點,不僅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也為我們正確看待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正確看待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正確對待多民族的歷史遺產提供了思想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導。
6.提出了多民族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的觀點。在國家發展中,多民族是積極因素還是消極因素?是優勢還是劣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多民族“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4]149“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4]147等重要觀點,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些重要觀點,是從多民族的視角對我國歷史發展特點和規律的深刻揭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原創性重大貢獻,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正確認識國家的多民族特色、用好多民族的發展優勢提供了思想和理論支撐。
7.提出了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的觀點。如何認識民族團結的重要性,特別是如何認識加強民族團結與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4]148的重要觀點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為我們切實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教育各族干部群眾要像愛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惜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提供了思想和理論支撐。
8.提出了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觀點。民族問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宏偉目標中處于什么地位、做好民族工作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系如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5]的重大論斷,科學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做好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為堅持從政治上看待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思想和理論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工作圍繞深化對多民族基本國情認識提出的這些重要思想、重大論斷、重要觀點和重要要求,為改革開放條件下民族工作新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每一次在多民族國情認識上的理論創新,都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工作新自覺,促進了民族工作實踐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民族工作的輝煌歷程,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過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發展的鮮明主線。圍繞這條主線,民族工作理論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提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理論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總方針和總要求,決定了我國的民族工作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初期,黨中央就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的重大命題。1985年11月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在全國民委主任會議上講話時提出,我們黨把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民族政策,并且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些政策,“走出了一條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3]292。1989年9月2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們把馬列主義的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定實施了一套民族政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3]432。2005年5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69。明確提出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這個理論命題,在黨的民族工作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表明黨中央對我國民族問題特點、規律和解決民族問題基本方法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2.提出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對一些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問題教訓的觀察和研究,黨中央進一步加深了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重要性的認識,將此視作我國民族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1992年1月1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民族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最基本的經驗就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28。2009年9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國務院第五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六十年的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必須堅持一切從我國民族問題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401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強調指出,新中國成立65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
3.明確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什么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從理論上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在實踐中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把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八個堅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這“八個堅持”,涵蓋民族工作的任務、方向、原則和方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發展的重大貢獻。提出“八個堅持”,表明黨中央對為什么要走,以及怎樣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涉及民族工作目標、任務、原則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圍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進行理論探索更具現實意義,對民族工作領域其他理論問題的研究起到了引領和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在總結經驗、應對挑戰,特別是在回答民族工作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中,民族工作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主要是:
1.在回答民族現象的本質特征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什么是民族?我國學術界對此問題的討論幾乎沒有停止過。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成為改革開放后民族工作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2005年,在廣泛綜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和參考借鑒一些國家相關概念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概念,即民族是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一般來說,民族在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有些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宗教起著重要作用。[2]91這個表述,是在對我國存在已久的民族現象的深入觀察,特別是在我國長期的民族工作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它最大限度涵蓋了民族現象的普遍特征,超越了斯大林民族定義專指現代民族的局限性,能夠最大限度地適用于對不同歷史階段產生的民族現象的一般性解釋,兼備科學性、通俗性和適用性。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推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標志性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在回答“民族問題”的本質特征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民族問題概念。什么是民族問題?我國理論界有不同理解。一種較為流行的觀點是把民族問題界定為“民族之間的關系問題”或“民族之間的矛盾問題”,也就是說民族問題只存在于民族之間。但是,這個解釋與我國民族工作實踐不相吻合。因為在我國民族工作實踐中,不僅把民族之間的關系或矛盾問題作為民族問題對待,也把處理好同一民族內部的團結、發展等問題納入解決民族問題范疇。如何解釋這種情況,需要做出科學回答。1992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做出的“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之間等方面的關系”[1]28的闡述,標志著中國特色民族問題概念的形成。這個概念的特點是兼顧了民族問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拓寬了觀察和研究民族問題的視野,為研究制訂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問題的措施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民族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的闡述,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相交織、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相交織、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相交織、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相交織等的闡述,都是以中國特色民族問題概念作為理論支撐的。
3.在回答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征中形成了“多元一體”觀點。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征是什么?費孝通先生1988年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為人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本質特征提供了科學方法。2005年,黨和國家有關文件中也做出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2]72的闡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刻闡述了“多元一體”內涵:“我們講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4]150這個闡述,為我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本質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我們在現實工作中正確處理“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提供了指導。
4.在回答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特征中豐富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內涵。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什么基本特征、最本質的特征是什么?必須從理論上做出回答。改革開放以來,對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特征有過多種表述。1979年6月15日,鄧小平同志在五屆全國政協第二次會議上講話時表述為“團結友愛,互助合作”。 1982年頒布的《憲法》概括為“平等、團結、互助”。1992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平等互助、團結合作、共同繁榮”。1999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平等、團結、互助”。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表述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在“平等、團結、互助”的基礎上增加了“和諧”一詞,其中,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
5.在回答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現實問題中形成了“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五個認同”“六個相互”等觀點。“兩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團結奮斗,就是要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來。共同繁榮發展,就是要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才能有強大動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才能有堅實基礎。“三個離不開”,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1]1。“三個離不開”是從“兩個離不開”發展而來的。“兩個離不開”,即1981年7月16日,中共中央轉發中央書記處討論新疆和內蒙古工作問題的《紀要》中提出的“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理念。“四個維護”,即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五個認同”,即不斷增強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六個相互”,即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6.在回答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中形成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概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內涵是什么,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2005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反映了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推進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光榮職責。弄清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本內涵,明確了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不僅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動力。
7.在回答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現實問題中形成了“三個不容”和堅持“兩個結合”的觀點。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只有從理論上回答這個問題,才能在實踐中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針對社會上存在的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種種錯誤認識,2005年黨中央提出,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即“三個不容”。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關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兩個結合”,即統一與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關于既要確保國家法律和政令暢通,又要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等重要闡述,科學地回答了如何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問題,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度提供了遵循。
8.在回答如何夯實維護民族團結的情感基礎現實問題中提出了民族團結重在交心的觀點。民族團結說到底是人與人的團結。民族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民族工作的本質就是爭取人心。衡量一個民族工作干部是否合格,主要看他是否善于與各族群眾交心;看一個地區的民族關系是否和諧,主要看那里的各族群眾是否心心相印。怎樣爭取人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關于做好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關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眾志成城等重要觀點和重大論斷,[4]153全面深入地回答了為什么要爭取人心、怎樣才能爭取人心這個民族工作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為全社會一起來做交流、培養、融洽感情的工作,一起共創共建,切實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人心防線指明了方向。
9.在回答如何夯實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重大實踐問題中提出了努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觀點。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是從根本上維護民族團結的戰略舉措。怎樣才能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157關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4]157等重要思想和重大論斷,全面深刻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10.在回答民族工作如何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現實問題中提出了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的觀點。法治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途徑。依法治國對民族工作提出了怎樣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關于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問題,有不少是由于群眾不懂法或者不守法釀成的;關于對極少數蓄意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的犯罪分子,對搞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動的犯罪分子,不論什么民族出身,信仰哪種宗教,都要堅決依法打擊等重要觀點和論述,為依法保障民族關系健康發展、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提供了根本方法。
11.在回答社會主義時期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現實問題中提出了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的觀點。改革開放以來,圍繞解決社會主義時期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問題,有過一系列的表述。1987年提出“切實把經濟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3]308。1992年提出“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1]31。1999年提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1]212。2005年提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各族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2]75-76。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4]155的觀點,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中解決好民族問題指明了方向。
12.在回答如何確保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重大現實問題中形成了實現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的觀點。各民族共同繁榮,是黨的根本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體現。在社會主義的中國,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如何確保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各民族都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關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于讓每一個民族都能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尊嚴地生活等論斷,深刻回答了這個問題,全面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向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堅定決心與自覺擔當。
13.在回答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問題中形成了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觀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條件,也是各民族發展進步的重要條件。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僅是進一步夯實民族團結社會基礎的需要,也是加快各民族發展進步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關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關于在民族地區推行“雙語”教育,既要求少數民族學習國家通用語言,也要鼓勵在民族地區生活的漢族群眾學習少數民族語言;關于少數民族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對就業、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都有利;關于要積極推進民漢合校、混合編班,形成各民族學生共學共進的氛圍和條件,避免各民族學生到了學校還是各抱各的團、各走各的圈等重要論斷和要求,為新形勢下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14.在回答如何不斷壯大民族工作合力重大現實問題中形成了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的觀點。民族工作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匯聚社會合力,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涉及方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關于民委委員制度搞了幾十年,在民族工作方面起到了聯席會議的作用,要堅持好、健全好;關于地區和部門間的民族工作協作機制也要強化起來;關于要切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等重要論述,為壯大民族工作力量指明了方向。
15.在回答如何不斷提高民族工作水平的現實問題中提出了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的觀點。民族工作是匯聚人心的工作,是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大事,必須用心經營、精益求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關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端著架子空喊口號是不行的,形式轟轟烈烈,效果未必就好;關于要分清什么是民族問題、什么不是民族問題,既不能把不是民族問題的問題當作民族問題來處理,也不能把民族問題不當作民族問題來處理,而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關于處理民族問題要講政治原則、講政策策略、講法治規范;關于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要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嚴格按法律辦事,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置,不能因為當事人身份證上寫著“某某民族”就犯嘀咕、繞著走,處理起來進退失據;關于內地在維穩工作中要注意工作方法,嚴格執行民族政策,切忌把一個民族整體作為防范對象,那種簡單化、傷害民族感情的做法只能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鳥,效果適得其反;關于民族地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創新載體和方式,搞好網上和網下結合等重要論述,為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16.在回答如何克服和防止民族工作中容易出現各種片面性現實問題中形成了民族工作要見物、更要見人等觀點。大量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民族工作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各種各樣的片面性。只有最大限度克服和防止各種片面性,民族工作才能真正上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關于民族地區在注重抓發展、惠民生的同時,還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增強各族干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御國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關于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堅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撐這種精神和信仰的強大物質力量,且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進行;關于既要強調反對大漢族主義,也要強調反對狹隘民族主義;關于堅決克服和防止簡單化、片面化,堅決克服和防止忽左忽右、搖擺不定等重要論述,為克服和防止民族工作的各種片面性指明了方向。
17.在回答怎樣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提高民族工作宣傳教育水平的現實問題中形成了“三不僅三更要”的觀點。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在民族工作宣傳教育實踐中形成了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宣傳教育主要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片面認識。為從根本上糾正這種不正確的觀念和做法,2004年黨中央提出了要大力加強對各族干部群眾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強調,不僅要教育群眾,更要教育干部;不僅要教育少數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漢族干部;不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領導干部,即“三不僅三更要”的要求,為加強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宣傳教育、提高民族工作宣傳教育水平指明了方向。
18.在回答如何加強民族地區干部建設現實問題中提出了民族地區好干部的“三個特別”標準。民族地區干部隊伍建設應該堅持什么樣的標準?這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發展,著眼于充分發揮各民族干部在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關鍵作用,提出了“民族地區的好干部,既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還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維護民族團結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誠”[5],即“三個特別”標準,為有針對性地做好民族地區干部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9.在回答如何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現實問題中形成了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的觀點。黨的領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從理論上回答為什么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怎樣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關于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關于沒有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一個多民族國家要實現團結統一是不可想象的;關于只要我們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勢力可以挑撥我們的民族關系,民族團結統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關于要使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成為富裕一方、團結一方、安定一方的堅強戰斗堡壘,使每一名黨員都成為維護團結穩定、促進共同富裕的一面旗幟的重要觀點和重要闡述,為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指明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理論研究圍繞深化對多民族國情的認識、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回答民族工作重大實踐問題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啟示我們:理論創新是民族工作發展的力量之源;立足時代之基、回應時代關切、回答時代之問,則是保持民族工作理論創新活力的關鍵。做好新時代的民族工作,要高度重視理論研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更多優秀理論研究成果服務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