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組織獲取和轉化資源及塑造資源差異的一種有效途徑,是影響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并進而成為組織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績效的基礎。企業進行創新的目的是提高利潤水平,保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盈利性也是其主要的目標,而信貸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形式,貸款的利息收入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來源。不良貸款占比的多少是衡量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的重要標志,它不僅影響商業銀行自身的經營業績,而且能夠削弱商業銀行的市場價值及其核心競爭力。關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信貸風險、規模經濟相關性等的研究很多,但從銀行創新這一層面來探究其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影響的研究還很匱乏。金融創新體現在商業銀行的各個方面,當一個銀行的金融創新能力提升時,整個銀行的治理水平、管理模式、創新文化、組織架構和流程等都會有較大的改善,這便會提升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因此,本文將通過對銀行創新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以探究銀行創新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作用。
目前,雖然國內外學者對銀行資產質量進行了較多的研究,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與信貸風險、規模經濟的關系,以及企業資產質量與生產效率的關系。從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這一角度分析其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相關性的研究還較少。
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方面,林建華(2001)認為金融創新力是以信息科學技術為基礎、金融創新活動為手段,從而獲取最大利潤的一種現實創造能力。這種“創造能力”一般可以用金融創新力水平、進步速度、進步所取得的利潤以及金融創新力進步對銀行利潤產出的作用來衡量。王紀偉(2018)將銀行業務創新活躍程度界定為:銀行在一定時期內,創造性地頒布新政策、應用新技術、搭建新平臺、開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等在業務方面經濟活動情況的綜合評價。
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與資產質量方面,Benson(2003)研究發現,若銀行的總資產相對較高的話,此時存在規模效應,不良貸款率較低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擴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從而起到降低平均成本的作用,相反,不良貸款率較高的銀行則不存在這種規模效應。呂耀明(2003)認為一方面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就是不斷地增加金融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其經營績效和利潤水平;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使其加強了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管,降低銀行整體風險,從而提升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朱明星(2013)認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反映的是銀行創新系統行為的一種綜合能力,是指商業銀行不斷創造新思想、新觀念,通過技術進步、市場開拓、管理升級和文化建設等各種方法手段,使其滿足或創造市場需求,提升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為銀行帶來利潤和效率,獲得競爭優勢。
本文所有變量涉及到的數據均來源于2010-2016年各商業銀行的年報以及國泰君安數據庫。文章研究的樣本為國有商業銀行和部分上市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并根據數據的可得性,最后選擇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11家銀行作為研究樣本,這11家銀行均為我國上市銀行。
1.變量定義與選擇
1.1被解釋變量:評價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指標主要有不良資產率、不良貸款率、資產損失準備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和非信貸資產損失率。評價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指標雖然各種各樣,但不良貸款率是公認的衡量銀行資產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本文采取不良貸款率(NCO)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來考察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及部分中小股份制銀行的資產質量。
1.2解釋變量:關于銀行創新與銀行資產質量的關系的直接研究并不多見,主要是由于銀行創新能力難以用定量指標衡量。根據我國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可知,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涵蓋了產品、市場、技術、制度、組織、管理等內容。王紀偉(2018)將銀行業務創新活躍程度(INNO)界定為:銀行在一定時期內,創造性地頒布新政策、應用新技術、搭建新平臺、開發新產品、推出新服務等在業務方面經濟活動情況的綜合評價,并利用Python技術測算出了多家銀行2010-2016年的業務創新活躍度。本文認為這一指標較好地將銀行創新進行了量化,能夠從客觀的角度較為全面地反映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因此,本文選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活躍度這一指標作為解釋變量。
1.3控制變量:除了金融創新外,某些內部因素也會影響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如反映經營績效指標、運營效率指標等等。在回顧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認為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分析。
(1)資產回報率(ROA),若商業銀行的資產回報率越高,則其經營效率越高。因此該指標通過反映銀行經營績效的表現好壞,來反映銀行資產質量的高低。
(2)權益資本/總資產(LEV)衡量銀行資本充足度。這一指標體現了商業銀行整體的安全性,資本充足率越高,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越好,不良貸款占比則越低,兩者呈反向變動的關系。
(3)成本收入比率(CBR)表示銀行各項費用及管理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可用來反映銀行在經營支出中的效率,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越高,其面臨的資金周轉風險越小,因此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越高。
(4)銀行總資產取自然對數(LA)用來衡量銀行的資產規模。一般而言,銀行的資產規模會分階段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在一定階段內,銀行資產規模越大,其獲取利潤速度較快,相應其資產質量也會較高;但當銀行資產規模擴大到一定范圍的時候,隨著總規模的擴張,銀行獲得的利潤呈下降的趨勢,由此可以推測其資產質量也隨之下降。

表1 實證分析變量定義及影響預期
2.模型設定
基于前文分析,設不良貸款率(NCO)是這些預期影響因素的函數,則有:
NCO=f(銀行業務創新活躍度,總資產回報率,資本充足率,經營效率,銀行資產規模)
基于上式以NCO為被解釋變量,銀行業務創新活躍度(INNO)為解釋變量,總資產回報率指標(ROA)、資本充足指標(LEV)、經營效率指標(CBR)、銀行資產規模指標(LA)為控制變量,對面板數據的一般模型(下式)進行估計。
NCOit=β1it+β2it*INNOit+β3it*ROAit+β4it*LEVit+β5it*CBRit+β6it*LAit+εit
其中t代表時期,t=2010,2011,…,2016;i代表銀行,i=1,2,…,11。
首先對各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性程度進行檢驗,同時檢驗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考察多重共線性和異方差是否存在。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回歸模型。本部分將用eviews8.0進行回歸,檢驗銀行創新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
對于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還是固定效用模型,用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拒絕原假設,采用固定效用模型。該檢驗的結果與分析的結果一致,因為相對來說樣本數量較大,本文為11家銀行,而時間跨度較短,只有7年,且樣本并不是從一個極其龐大的樣本中隨機抽取的,但是所選取的樣本銀行占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因此適宜用固定效用模型,并且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模型修正異方差和自相關問題。回歸結果見表2。

表2 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0%,5%,1%的顯著水平上顯著
由表1可以看出該模型的D.W值較高,表明存在自相關性的可能性較小。回歸結果令人滿意。
銀行創新與銀行不良貸款率關系顯著為負,表明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會給其資產質量帶來積極影響,金融創新會提升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
銀行總資產回報率與NCO關系顯著為負。ROA比值越大,說明銀行的經營績效也越高,從而證明銀行的資產質量較好,這一實證結果也驗證了前文理論分析的正確性。
資本充足度與NCO成反向關系,這表明銀行資本越充足,其資金整體安全性越高,由此其資產質量也越高,從而使不良貸款率降低。
銀行的經營效率或者說成本管理與銀行資產質量關系顯著為負,符合預期。若商業銀行經營效率高,則其資金周轉速度越快,資金方面安全性越高,因此提高了銀行的資產質量,不良貸款率降低。
銀行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與銀行資產質量顯著正相關,說明在本文研究的這個時間段內,商業銀行已經不能通過規模擴張來增加其利潤,由此表明其資產質量隨之下降,從而不良貸款率升高。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討銀行創新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通過運用11家商業銀行2010-2016年的有關數據檢驗銀行創新等因素與NCO的關系。首先對相關因素進行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選取代表指標,然后運用面板數據建立數學模型。本文的研究結論有:銀行創新對銀行資產質量有正面影響,且在10%水平下統計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會促進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提升;此外資本充足度和總資產回報率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影響顯著為負,表明銀行資本充足率和總資產回報率越高,銀行的資產質量也越高;銀行的經營效率或者說成本管理與NCO關系顯著為負;而在本文研究的這個時間段內,商業銀行資產規模越大,其不良貸款率越高,因此會降低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