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傳染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艾滋病發病數達57 194例,發病率為4.145/10 000[1],其中,15歲~24歲青年人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楊小麗等[3]對重慶醫科大學學生性觀念及性行為調查發現:現代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態度較為開放,部分學者對90后大學生不同性行為認知度進行調查,結果顯示:14.28%的大學生對一夜情持贊成態度[4]。極大的好奇心及性教育相對匱乏容易導致大學生性行為過程中自我保護意識差,對艾滋病風險認識不到位,缺乏防范措施等[5],從而導致疾病感染風險增加。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可顯著提高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信行水平,降低大學生艾滋病傳播風險。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在大學生學習、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6],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實施護理干預作為一種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的新型健康教育形式,近年來也在醫學健康教育中發揮出重要作用[7]。本研究將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大學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旨在為構建有效的大學生疾病預防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于2017年12月—2018年2月便利抽取鄭州市某高校1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②日常生活中有使用微信的習慣。排除標準:因自身原因中途退出的學生。
申請微信公眾平臺,取名“為艾同行”,設計微信頭像并生成專用二維碼;以文字、圖片等形式上傳艾滋病相關資料,內容包括疾病相關法律、制度介紹、健康照護知識等;根據大學生特點及需要,將“艾滋病定義及流行病學”“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及阻斷方式”“艾滋病相關政策”“拒絕歧視”4部分作為平臺主題,確保主題內容全部來源于中國疾控中心網站、人民衛生出版社書籍等;要求被調查大學生掃描關注“為艾同行”微信公眾平臺,管理員定期推送與公眾平臺主題相關內容。
①健康教育前采用徐亞吉等[8]自行設計的中國大學生艾滋病知信行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艾滋病相關知識、對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對性相關問題的態度及行為意向4個部分,共22個題目,其中艾滋病相關知識部分題目備選答案中包含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回答正確即為知曉,回答錯誤即為不知曉。②健康教育后采用修改后的中國大學生艾滋病知信行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即在原問卷基礎上將行為部分問題刪除,增加微信平臺相關問題,以此判斷關注對象是否真正閱讀過公眾平臺推送的文章。
①健康教育前采用匿名電子問卷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對象自行匿名填寫并通過網絡發回。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份,有效回收率94.0%。②健康教育4周后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發送調查問卷鏈接,微信關注者自行匿名填寫并通過網絡提交。健康教育后共回收有效問卷84份。
使用SPSS 22.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健康教育前后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 人(%)

表2 健康教育前后大學生對艾滋病的態度比較 人(%)
本次調查中,健康教育前23.4%的大學生發生過婚前性行為,健康教育后21.4%的大學生發生過婚前性行為,但這一比例變化可能是由健康教育前后所納入研究對象不一致引起,無實際意義。健康教育前發生過婚前性行為的大學生中,95.7%的大學生婚前性行為對象為戀人,90.9%的大學生采取了避孕措施,采取的避孕措施中分別有90.0%和5.0%的大學生采取安全套避孕和藥物避孕。健康教育后發生過婚前性行為且采取了避孕措施的大學生中分別有92.1%和6.3%的大學生采取安全套避孕和藥物避孕,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對艾滋病的知信行對大學生艾滋病防治有重要意義[9-10]。微信健康教育是疾病預防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微信平臺對大學生實施艾滋病預防健康教育,可使大學生成為抵御艾滋病蔓延的有生力量。
研究發現:利用微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后,大學生對共用不經消毒的注射器,共用牙刷、剃須刀,蚊蟲叮咬等艾滋病傳播途徑的知曉率與健康教育前相比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大學生對其他項目的知曉率與健康教育前相比無明顯提升,可能與大學生對艾滋病其余傳播途徑及艾滋病預防知識等知曉率本身較高(大部分均>90%)有關,與蘇云鵬等[11]調查結果相似。我國政府要求青年學生對艾滋病防治知識知曉率應>90%[12],根據這一要求,鄭州某高校近年來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并取得一定效果,但該教育也存在薄弱環節,提示教育者在今后教育過程中可有效利用微信平臺對大學生知曉率較低的知識加大宣傳。
利用微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后,大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有一定變化,但未產生顯著效果。而尹玲等[13]研究顯示:經過干預后大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有明顯改變。可能是由于尹玲等[13]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為講座、志愿者面對面等,而本研究全程利用網絡,缺少真實互動,表明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的互動性存在不足;其次,本研究健康教育持續時間較短(4周),而態度形成是長期作用的結果,短期干預后即發生改變的可能性較小[14]。
利用微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后,大學生對自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態度發生改變,認為自身得艾滋病概率很小和一般的大學生比例增多,而認為不可能和不知道的比例減少,提示利用微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后,大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艾滋病現狀的認識。接受健康教育后,大學生認為自己患艾滋病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持一般態度的大學生比例變化較大,提示大學生掌握的艾滋病知識越多,越可能產生“恐艾”,可能是由于健康教育過程中相關知識表達不明確,使大學生對疾病知識一知半解[15]。提示在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健康教育時,不僅要注重知識輸出的有效性,而且要注重知識接收的清晰度。
利用微信平臺實施健康教育后,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積極態度略有下降,提示微信平臺傳遞的知識對大學生性觀念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由于社會環境等因素作用及健康教育時間較短,這種影響未顯現出明顯效果。
微信作為當今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廣泛滲透于大學生群體中。調查數據顯示:每天至少會打開1次微信的大學生比例高達59.7%[16]。在此情況下,利用微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能夠被大學生廣泛接受。從健康教育者來看,微信健康教育實施要求較低,只需電腦和網絡,其與傳統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可節約大量財力、人力。同時微信信息傳遞形式多樣,可采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有利于增加健康教育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大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度。
綜上所述,利用微信平臺對大學生進行艾滋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知曉率,對大學生疾病相關態度產生一定影響。微信在大學生中普及率較高,其健康宣教操作簡單、成本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