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價值以及實際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入院的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竭患者78例進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合并有呼吸衰竭。按照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兩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表現。結果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特別是已經發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通氣效果,縮短整體治療的時間,降低死亡率,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機械通氣;急性心梗;左心衰;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9..02
急性心肌梗死常以老年人居多,主要癥狀表現為患者持續性胸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無效,且患者胸痛時間較長,西醫中對于臨床心梗的治療首先是積極治療先兆癥狀,在治療期間,還應保持和維護心臟的功能,挽救瀕死心肌,防止梗塞擴大,早發現早治療,早止疼,早溶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是極為嚴重的癥狀,患者在合并左心衰竭后會在短時間內肺水腫導致急性呼吸衰竭,并且在短時間內會導致患者死亡[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和呼吸衰竭后,臨床上多采取強心、利尿、給氧等治療措施進行處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及呼吸衰竭的患者采取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價值以及實際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入院的畸形心梗合并左心衰竭患者78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9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55~76歲,平均(63.5±2.2)歲;觀察組中男24例,女15例,年齡54~73歲,平均(61.7±2.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心電圖、血清標記物、Killip評分等項目均提示患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動脈血氧分壓<60 mmHg。排除標準:排除精神障礙患者、排除因藥物因素引起呼吸衰竭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首先全部患者應臥床靜養,靜養時間持續1~3天;對患者心電變化情況實施監測;應用鎮靜止痛藥物;對患者血容量作適當調整;給予患者吸氧操作;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選用常規西藥診治手段,治療過程中以抗凝、硝酸酯類藥為主,同時對患者應用β-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他汀類降脂藥物等,配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應用方式為口服應用,每次應用劑量為75 mg,每天應用一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應用方式為口服應用,每次應用劑量為
100 mg,每天應用一次,其余藥物劑量為常規用量,治療周期為一個月[2]。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給其進行P-SIMV+PEEP機械通氣模式搶救,設置參數:呼吸頻率為6~12次/min,PEEP為3~15 cmH2O,氣道峰壓為(35±10)cmH2O,PEEP設置初始為2~3 cmH2O,每次上調幅度為2 cmH2O,動態監測血氣分析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并及時調整PEEP值。
1.3 觀察指標
記錄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氣分析pH、PO2以及PCO2情況,并進行前后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全部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來分析,其中(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若組間存在差異,則P<0.05。
2 結 果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見并發癥包括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發生此類并發癥的原因是由于心梗后患者出現心輸出量減少、動脈壓降低,從而造成機體重要組織器官缺血、缺氧,造成肺部血管淤血,進而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肺水腫[3]。在此過程中,患者常合并有感染發生,進一步影響了其肺功能,造成通氣障礙,從而引發呼吸衰竭。患者在發生呼吸衰竭后,其動脈血氧分壓進一步降低,從而加強呼吸驅動能力,呼吸肌負擔增加,導致之心臟負荷進一步加重,從而又影響心衰的進一步加重,這個過程形成一個急性的惡心循環,最終導致患者死亡。
目前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多采取強心、利尿、擴張血管治療,此類治療方法雖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對于病情進展迅速的患者來說,不能有效的加強患者通氣功能,從而導致整體治療效果較差。所以在這些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氣體交換障礙情況,提高其血氧飽和度,從而使之各項指標平穩恢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結果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H、PO2以及PCO2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心梗并發呼吸衰竭,不僅能夠增加患者胸腔內壓以及肺泡內壓,還能糾正低氧血癥,避免酸中毒發生5。但又有一些學者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機械通氣治療會增加心臟負擔,從而對患者血流動力學造成影響,使患者的心輸出量減少,導致患者血壓不平穩。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心梗合并左心衰患者,特別是已經發生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機械通氣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通氣效果,縮短整體治療的時間,降低死亡率,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建立.有創機械通氣聯合丙泊酚、肌松藥治療急性心梗并泵衰竭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8):47-49.
[2] 黃 雷.成人心肺衰竭患者體外膜肺氧合的臨床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6.
[3] 唐 炯,黃德嘉,燕純伯.米力農聯合無創機械通氣治療伴有血壓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1):49-50.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