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家庭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的言行習慣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那么,學校應該如何進行家校合作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呢?
1.開設親子心理健康課堂
日常生活中,親子關系往往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不知道怎么愛;孩子知道家長是愛自己的,但很多時候感受不到家長的愛。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心理健康教研室將學校變成促進親子關系的平臺,一方面通過家長心理課堂,引導家長們了解當前小學生成長的環境以及由此呈現的心理特點,學著去接納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做孩子心靈成長的護航人。如《發現教育之美,形成教育合力》一課,向家長傳遞“教育要與時俱進”的理念,引導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通過具體的教養技術演練使家長掌握親子溝通技巧。另一方面,在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堂上,心理老師會分析: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往往與父母過多干涉、過多控制、過于偏愛和保護以及拒絕否定等具體的養育方式有關,但這并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教師引導學生明白:父母是愛他們的,只是愛往往以嘮叨、責罰、否定、苛刻的要求等方式來表達而已。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設計了“面對父母的嘮叨”“批評也是一種愛”“我的爸爸”等課程,引導學生看到父母批評、嘮叨行為背后的需要,剝開內心柔軟的部分,帶領學生與父母建立情感連接,從而使學生和家長看到愛、感受愛、傳遞愛。
2.關注個性化輔導
我以問卷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特殊學生,如測試中每個班都有單親的學生,大部分單親學生因沒有與爸爸或媽媽一起生活過,而不知道如何感受父母的愛。一個六年級的男孩在問卷空白處這樣寫道:“我請父母不要讓我做同齡人做不到的事情”;還有一個學生在問卷空白處這樣寫道:“關于父母,我不想提任何建議,提了他們也不會改變”……這些語言暗示著親子關系的惡化,心理老師把這些發現一一記錄下來,并將這些學生作為個別輔導對象,同時在輔導中設置家庭輔導,以期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父母與孩子尋找合理的親子溝通方式,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從而構建溫馨的家庭氛圍,發展和諧的家庭關系。
3.為家庭配備“心靈營養餐”
我們嘗試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家庭配備“心靈營養餐”,即對父親和母親的養育方式給予反饋,并針對養育方式中存在的問題,給予家長個性化的建議。在“營養餐”制作中,對于無法感知到父母關愛的學生,要及時為其補充足夠的愛;而對于被過度偏愛和保護的學生,則需要引導父母適度放手,提升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編輯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