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香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52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基于珂立蘇治療,并對其總體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結果 治療后,患兒的用氧時間、CPAP(持續正壓通氣)時間明短于治療前,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治療前相比,治療后患兒的PO2水平更高、PCO2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使用珂立蘇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治療的效果均良好,值得予以應用。
【關鍵詞】肺表面活性物質;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72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02
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上屬于新生兒常見疾病,多由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致使肺泡萎陷而產生,新生兒常伴有呼吸困難或衰竭等的臨床癥狀,嚴重時甚至威脅到新生兒的生命。相關研究表明,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效果較為明顯,而珂立蘇屬于臨床目前較為常用的治療制劑[1-2]。所以本文選取了我院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實施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探究其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7年6月我院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5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7例、女25例,胎齡28~33周,平均(30.52±0.83)周。納入標準:本次研究中所有新生兒家長均知情同意,并表示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疾病的新生兒;②因重癥肺炎或是羊水吸入等其他原因引起呼吸窘迫的新生兒[3]。
1.2 方法
給予珂立蘇治療。給予新生兒劑量為100 mg/kg的珂立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128)治療,在給藥應先將細塑料導管注入新生兒的肺部,分4次進行藥物注入,注入時的體位分別為平臥位、右側臥、左側臥以及半臥位,每次的注入時間約為15 s左右,在藥物給予的間隔,使用氣囊加壓進行約為1 min的輔助通氣。
1.3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后新生兒的用氧時間、CPAP時間,以及PO2、PCO2水平改善情況在進行整理后,將所收集的數據資料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后的用氧時間與CPAP時間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后,新生兒的用氧時間、CPAP時間要短于治療前,前后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肺表面活性物質指的是一種在肺泡Ⅱ型上皮細胞中產生的一種復雜多功能物質,能夠將DPPC(二棕櫚酰卵磷脂)、SP-B(表面活性物質蛋白B)、PG(磷脂酰甘油)及SP-C(表面活性物質蛋白C)提取出,這其中的SP-C、SP-B同磷脂之間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能夠有效使新生兒的肺表面張力降低;PG多在產婦的妊娠晚期產生,可在很大程度上使肺泡表面的張力減少,讓新生兒盡可能縮短機械通氣的時間、脫離吸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將降低死亡的發生幾率[4]。固爾蘇、珂立蘇均為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肺表面活性物質藥物,珂立蘇為國產制劑,能夠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的肺通氣換氣功能進行良好的改善,同時也具有價格便宜、能夠減輕整個家庭經濟負擔的優勢[5]。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珂立蘇治療后,新生兒的用氧時間、CPAP時間較治療前明顯更短,且PO2與PCO2的血氣分析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由此說明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疾病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使用珂立蘇的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均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值得在臨床上予以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柯 華,李占魁,于西萍,等.不同劑型布地奈德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的比較[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6,18(5):400-404.
[2] 陳群娥,徐 艷,劉建平,等.肺表面活性物質在預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臨床價值[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33(2):317-319.
[3] 林偉斌.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CPAP治療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血氣指標的影響[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1):102-104.
[4] 廖翎帆,龔 華,易 明,等.不同起始量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多中心臨床療效比較[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6,38(4):411-415.
[5] 王紅霞,徐心坦,張曉慧.不同時機應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7,32(7):1565-1568.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