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芬 丁玲 劉祺
【摘要】目的 探討研究全程介入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橈動脈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本院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間選擇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選擇全程介入護理進行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SDS、S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及生存質量評分。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以全程介入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是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和提高生存質量的有效措施,進而改善患者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
【關鍵詞】全程介入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經橈動脈行急診PCI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9..02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為臨床常見心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等多種病癥特點,且病癥多發階段為中老年群體,若不及時予以患者有效措施開通致病血管及糾正心肌缺血問題,會導致其病發室顫,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心源性休克等嚴重心律失常問題,嚴重者還會誘發心功能衰竭,進而出現死亡結局,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均會構成嚴重威脅[1-2]。故如何采取有效治療來控制患者病情進展和提高其生存質量,是現今臨床急待解決的醫學問題之一。本次研究將于本院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出60例作觀察對象,以應用全程介入護理作干預方向,后對其護理效果展開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
②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ST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版)》診斷標準[3];③血流動力學穩定;④橈動脈搏動良好。排除標準:嚴重心衰等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6~79歲,平均(55.59±3.12)歲;合并癥:高血脂癥7例,糖尿病12例,高血壓1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5~59歲,平均(54.17±4.22)歲;合并癥:高血脂癥5例,糖尿病10例,高血壓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4]。
1.2 方法
研究所選患者均予以其進行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術前口服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生產的阿司匹林片300 mg,和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替格瑞洛180 mg,術中指導患者體位取平臥姿勢,取患者橈動脈搏動最強處用2%利多卡因完成局部麻醉后,取6F動脈鞘管應用Seldinger法完成置入,后用100 U/kg肝素注入,并合理調整其體位,之后進行狀動脈造影和結合其病變情況完成介入治療操作[5]。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急救配合、生命體征檢測、開通急救綠色通道、常規檢查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以全程介入進行干預,具體操作流程為:(1)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結合其病癥情況、心理狀態來迅速明確好自身分工來開展患者搶救工作,術前落實相關準備,最大程度將患者入院至血管開通時間控制在低于90 min內,為提高其手術成功率奠定基礎。之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及其家屬耐心講解手術操作的應用價值、必要性、安全指數、大致操作流程、預期效果及大致醫療費用,同時必要情況下還可配合相關成功案例來進行講解,以穩定患者情緒波動和消除其恐懼、驚慌、焦慮等負面故情緒,保持良好狀態和積極心理來面對治療。此外,護理人員還需快速落實患者術前準備工作,如清潔穿刺部位雙側腹股溝區皮膚、備皮、完成左側肢體靜脈留置針留置、排空膀胱、禁食水、意識不清者需安排導尿處理、機體煩躁暴動或胸痛感顯著者需予以鎮靜止痛等對癥處理,且患者入室搶救前隨身攜帶好心電監護儀、除顫儀及抗血小板藥物、腎上腺素、多巴胺、間羥胺等相關搶救藥品。(2)術中配合:患者治療期間,因病癥特點易導致其誘發急性左心衰、肺水腫、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狀,因此手術會存在較高風險。故手術配合護士在選擇時需保證其具備較強的急救應變能力及豐富的此類病癥并發癥處理經驗,在術前就能有有效結合患者病情來預見到各種術中可能會誘發的問題,以落實好相關防治工作,包括提前配備好各種搶救藥物及特殊導管器械,以保證手術流程的有序展開,便于最大程度上控制好患者手術安全風險問題。術中,庁需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指標變化情況,尤其是加強患者心電監護工作,且注意查看患者輸液的通暢性,隨時做好配合患者搶救的相關準備,且操作過程中想嚴格遵循無菌理念來規范自身操作流程,并準備好手術所需物品。此外,護理人員還需掌握造影劑量的合理用量,尤其是腎功能顯示不全者需及時提醒術者控制好應用總量,并及時做好補液處理,期間若患者行PTCA、支架植入術,合理調整好肝素輸注量的同時,還需詳細記錄好每次給肝素的具體情況,包括時間、劑量、是否存在出血傾向。(3)術后護理:患者手術結束之際,護理人員需及時對其手部及上肢的色澤、溫度進行嚴密觀察,假設患者手指顏色從紅潤轉至蒼白,表明其已經受動脈痙攣影響而出現缺血問題,同時還需觀察患者上肢是否存在瘀青及動脈瘤,便于及時予以對癥處理。患者術后6 h內不可活動其腕關節,3天內需定時清潔患者穿刺部位,以防止出現感染問題,與此同時,患者若手部或上肢出現腫脹及顯著疼痛感,需及時予以其鎮痛消腫處理,取25%硫酸鎂對局部腫脹疼痛區域進行擦拭熱敷,并配合局部按摩來緩解疼痛感,若患者自述疼痛感顯著,可在遵循醫囑情況下予以止痛藥口服。術后護理人員需將患者轉至CCU病房由專門人員進行護理,包括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心率、心律、尿量、心電圖、心肌酶譜等指標變化,避免患者心律失常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而影響其治療效果。觀察期間,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機體是否存在不適癥狀,包括胸痛、胸悶、心悸等問題,若期間患者血流動力學、心律及血壓存在異常反應,除去予以對癥處理來穩定患者指標后還需適當延長監測時間。此外護理人員需準備好一個有容量刻度線的水杯,術后第1、2 h取500 mL水予以患者服用,第3 h后需將飲水調整至400~500 mL,避免患者飲水過多而引發心力衰竭問題。因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冠狀動脈穿孔和心包填塞等癥狀都是冠狀動脈損傷嚴重并發癥之一,常見并發癥有心律失常及抗凝治療誘發的出血、造影劑過敏等,因此護理人員需落實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工作,以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進而降低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影響。(4)出院指導: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需落實相關健康宣教及指導工作,講解病發原因及提高遠期存活時間的影響因素,并科學規劃好患者的飲食、運動方案,告知其日常飲食需以少量多、清淡為主,禁止煙酒,同時遵循醫囑服用抗凝藥物,并定期至院進行凝血指標復查。
1.4 觀察指標
采取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對患者治療期間所實施的護理方法及其自感護理舒適度進行滿意度評分,分值在0~100分,低于80分表示不滿意;80~90分表示基本滿意;91~100分表示非常滿意,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護理滿意程度越高。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根據患者治療期間存在的負面情緒選擇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定,分值范圍在0~100間,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負面情緒改善程度越高。觀察統計患者圍術期間發生的前臂血腫、造影劑過敏、心包填塞及出血等并發癥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100%。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在其術后通過應用訪問問卷展開調查,問卷內容包含有日常活動、軀體功能、疾病認知及疾病控制等多個項目,分值范圍在0~100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生存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滿意度為96.67%(非常滿意16例,基本滿意13例,不滿意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3%(非常滿意12例,基本滿意10例,不滿意8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DS、SAS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結果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比較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
干預后觀察組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現今臨床有大量研究結果證實,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時應用PCI來開展相關治療,是挽救其生命的有效措施,目前已被臨床所認可[6]。但患者圍術期間易受其病癥影響而產生一系列不良性血管事件及并發多種其他癥狀,若不予以此類問題重視,影響患者手術效果的同時不利其機體健康的有效恢復[7]。因此,臨床表明AMI患者圍術期間需配合有效措施來全面控制其手術風險,為提高患者手術成功概率奠定良好基礎。
本次研究針對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圍術期間加以全程介入護理進行干預,所得結果指出觀察組(全程介入護理)護理滿意度、生存質量水平、并發癥發生率及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常規護理)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臨床大量研究結果大致相符,表明此類方法存在較高可行性。其中,術前護理通過縮短患者入院至血管開通時間及及時的心理疏導,并迅速備好其搶救所需藥品及手術器械,以穩定患者情緒波動,并為其爭取最佳手術時機來提高患者手術成功概率;術中通過護理人員全程默契配合醫生開展手術操作,并加大患者體征指標及病情變化的觀察力度,便于對其術中出現的異常反應及時予以對癥處理,保證手術流程的有序展開;術后通過落實患者生活、并發癥及合理飲水等方面的護理工作,以保障其治療效果和穩定病情惡化,避免患者并發癥問題會加劇其病情,進而加塊患者健康恢復進度;出院指導能提高患者對自身病癥的認知程度,并規范其日常生活飲食及改善作風問題,從根本上控制患者病癥的二次發作。將上述方法聯合用于行PCI治療的AMI患者中,對提高其生存質量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采取全程介入護理應用于經橈動脈行急診PCI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其負面情緒、生存質量、并發癥發生情況均得到顯著性改善,提高了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崔慧靜.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現狀[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02):166-168.
[2] 李春華,徐 萍.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圍術期護理[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7,46(02):181-183.
[3]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43(5):380-393.
[4] 邵 紅,解 芳.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06):22-24.
[5] 童有福,汪曉洲,佘海茹,等.西寧地區經橈動脈與股動脈行急診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觀察[J].高原醫學雜志,2014,24(01):9-10.
[6] 王海鷹.經橈動脈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可行性[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5):133-134.
[7] 王姍姍,薛小玲.基于時機理論的家庭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復效果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52(12):1445-144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