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川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以各種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既包括口頭傳統又包括傳統的表演藝術、民俗活動以及節慶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的記憶精神和經驗,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具有流變性。在現代發展的今天,必須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數據的傳播與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傳播與保護
通常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包括口頭傳統以及表演形式。表演藝術以及社會實踐活動,而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的內容進行了更加詳細的劃分,包括傳統的口頭文學以及作為載體的語言。其次包括傳統的美術、禮儀、音樂、舞蹈、戲曲、雜技或者技藝、醫藥、立法、體育、游藝以及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的各種實物和紀念場所等。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因為擁有一大批的藝術匠人的苦苦支撐,才保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始終得以延續。
一、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新興產物主要就是指在信息爆炸時代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大數據技術能夠從各種海量數據中快速的對數據信息進行收集與整理,從中發現具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深入挖掘,保證信息的利用效率,而且在大數據信息處理的過程中,也能夠保證生命周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大數據技術信息處理時,包括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與及數據安全管理等內容,通過這些環節能夠保證大數據信息的整體質量和處理水平[1]。
二、非物質遺產大數據的特點
(一)橫向歸類
由于對非物質遺產信息進行研究,必須要通過對于非物質遺產信息的個性化特點進行分析,所以必須要對非物質遺產的大數據進行重點歸類,通過橫向歸類能夠保證網絡信息形態的歸納[2]。從目前來看,大多數的非物質遺產信息主要以文字圖片等形式進行傳播,而且也會通過視頻材料等來展現非物質遺產的內容,由于這些非物質遺產的展現形式能夠快速的存儲和傳播,所以非常符合現代人民群眾生活節奏的需求,另外通過對于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的橫向歸類也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
(二)縱向歸類
通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進行求證,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利用非物質文縣資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進行歸類,可以有效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管理,提高非物質文化信息轉換的效率,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質量[3]。
三、非物質遺產大數據的保護與傳播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為數字信息不僅能夠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推廣的效率和質量,而且也可以順應我國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的趨勢,在短時間內提高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效率和質量,并且從根本上促進數據傳輸的整體水平,尤其是從目前來看,大數據在短時間內就已經成為了非物質遺產保護和傳播的重要方式,所以必須要通過利用大數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播[4]。
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建設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清晰的數據庫,通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數據進行整體的設計,能夠提高數據傳播的質量和水平,而且也能夠提高數據信息傳播的整體效果。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檔案建立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重特性進行深入的研究,第一重就是通過建立實物檔案,來收集歸納各種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的物件,通過實物檔案的建設,可以讓人們親身實地的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第二重就是對記憶性檔案進行建設,所謂的記憶性檔案,就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相關文字資料,而且通過這些文字資料能夠讓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入的了解。最后一重就是數據性的檔案資料,也就是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信息轉變成為數據檔案,并且可以在網絡上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整體水平[5]。
通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并且利用相關的軟件編程設計專門的資料庫,利用數據資料之間的邏輯性和推理性關系,可以有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搜索效率,例如通過圖片、視頻、文獻記載等來對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進行存儲。
四、結論
通過對于非物質文化的繼承,能夠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通過對于其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特點,然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的基礎上進行革新,能夠實現舊瓶裝新酒的效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進行傳承與發揚的過程中,必須要實現保護與變革之間的平衡,既應該在繼承與革新之中堅持傳統,又必須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
參考文獻:
[1]王鐵飛.非物質遺產的大數據保護與傳播[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 (10):41-43.
[2]王鐵飛.大數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 (06):193-194.
[3]劉靜江.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18,28 (02):47-51.
[4]李維波.運用大數據推進廣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調查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18,31 (02):119-126.
[5]劉靜江,陳悅悅.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意義探析[J].度假旅游,2018 (03):6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