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在全面決勝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新時代的大背景之下,不管是從國家還是社會、個人角度出發,都面臨著不一樣的挑戰和機會。大學生作為一個時代未來的中流砥柱,擔負的責任更大。更應關注當今大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壓力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9-0146-02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我國全民素質的提高,更關系到對未來人才的建設。一項關于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很多當代人具備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最欠缺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質。有人在遇到挫折后因抗壓不足就自我否定,甚至會失去一切行動的信心和夢想。大學不僅只是個學習的階段,還要考慮學業、即將面臨的就業、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問題。所以關注大學生心理壓力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注大學生面臨心理壓力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年齡角度來看,大學生屬于青少年,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正處于一個對未來憧憬、好奇、探索、半懵懂半成熟的階段。由于這些特殊的原因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問題。如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程度,人際交往問題,各種感情沖突問題,是否應該戀愛問題,對畢業后考研還是就業問題,等等。現在一些高校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些大學生從緊張的高中生活來到輕松的大學校園,開始享受這種狀態,在學習上懶散墮落,在生活中安于現狀、敷衍了事,在壓力面前驚慌失措,在挫折面前膽戰心驚,這些都是信心缺失的表現。所以加強對大學生抗壓能力的培養,可以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2)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如果壓力過重,不能及時解壓,長期下去容易產生悲觀情緒,讓人產生很強的挫敗感,此外,身心疲憊的時候,人就會失去做事情的勇氣和信心,從而產生莫名的煩惱和憤怒,郁悶和暴躁,甚至有人會出現自殺的念頭。為了抵制這種現狀,一定要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而學校是培養學生的重要基地,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優化校園文化壞境,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越來越多的人也認識到,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新人。
(3)有利于社會和諧。2015年5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一名學生在宿舍跳樓自殺,這次事件與4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男生跳樓僅隔了不到一個月,頻發的跳樓事件不得不引起人們對高校學生心理狀態的擔憂。其實,“大學生自殺行為”絕不是一個偶然事件。在其他學校也發生過類似事件。天津師范大學一名學生,因為被查出是乙肝攜帶者被室友孤立,在宿舍燒炭自殺;2014年,中山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因畢業論文寫作不順利、找工作處處碰壁,沒有臉面對家人,在宿舍自殺身亡;2014年東南大學一名大四男生為情所困跳樓身亡……《中國青年報》的一份報告顯示,“14%的大學生有抑郁癥狀,17%出現焦慮癥狀,12%存在敵對情緒。”個別性格極端的大學生不管在學習中還是人際交往、情感沖突中遇到挫折或壓力就想著用自殺的行為來逃避問題,尋求解脫。這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正確處理心理壓力的能力培育,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1)就業問題帶來的壓力。新時期,全民素質綜合提升,科技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人類想象,電子勞動力牢牢占據了市場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造成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不管是從身體還是從年齡上講都處于一個十分敏感的階段。面對如此嚴峻的社會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愈發增大。
(2)學習方面帶來的壓力。進入大學后學習環境發生的變化讓學生無法馬上適應,還有與自己學習地位發生巨大變化的落差。一方面,學生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來到大學這個學習環境相對寬松的氛圍中,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定的不適應,與高中時期相比,大學更注重自主學習,但學習任務并不與學習環境成正比,學習環境相對寬松,學習工作卻一點也不輕松,課程時間長,課程內容復雜,課程量大。而且,高中的課程學習只是對知識簡單的背誦、儲存,重心是考試,而在大學課程中,更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種種的變化,讓大學生束手無措。另一方面,進入高校的大學生,大多數成績十分優秀,學校里的高材生,老師眼中的優秀者,家長引以驕傲的對象,在進入人才濟濟的高校中,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突出,得不到老師的重視,以前那種優越感消失,有些學生接受不了自己地位發生的變化,失落感、惶恐、羞愧、焦躁、憂慮接踵而來,這種反差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
(3)人際交往帶來的壓力。首先,從心(下轉第145頁)(上接第146頁)理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贊揚,自己的價值被承認,因此,在與同學的交往過程中,重心都放在自己身上,積極地表現,想得到別人的關注,忽視別人,希望別人都能接受自己。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是互相尊重,互相贊同鼓勵。這也是造成人際交往關系脆弱的原因之一。其次,現在網絡發展如此迅速,一些學生每日窩在宿舍,拿著手機玩,開心、難過等情緒都會發朋友圈,向網上好友訴苦衷,完全忽視了與身邊同學、舍友交流,缺乏與人進行交流的基本態度,長期如此,就會排斥與身邊的人溝通,導致一系列的人際問題的出現。
三、緩解心理壓力的措施
(1)個人尋求適當方式緩解壓力。大學生要形成寬容的心理品質,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不因一點挫折、失敗就想著放棄,不因一點成功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現在大學生普遍對自己的要求高,特別在意成敗,長久下來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內省法”,就是讓人冷靜地觀察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后將觀察的結果說出來。這樣可以使緊張的心情得到釋放,就會感到輕松一些。正確地評價自己,永遠保持一顆平常心,對自己的素質、知識才能、社會適應能力等都要有自知之明,盡量避免從事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或避免從事不適合自己的體力和精神的活動,勿好高騖遠,應善于自我調節,有張有弛。再次,尋找一種適合自我的發泄方式,保持身心愉悅。
(2)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政府應完善就業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致使社會腐敗風氣不斷擴散,找工作都通過找關系,有錢、有人脈就是王道,完全忽視了就業者的工作能力,政府應該清政廉潔,發揚公正、公開的辦事原則,堅決抵制就業中的不正風氣,崗位機會面前人人平等,為擇業者提供一個公平的就業氛圍,從而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
(3)學校應多創建釋放壓力的平臺。學校要更多地重視大學生的行為品質、做事和做人的態度。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不總是得心應手、事事順利,挫折是無處不在的,要引導學生敢于接受挑戰,勇于承認錯誤,在困難面前臨畏不懼,指引學生即使身處險境,也要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積極向上,引導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一分為二,不要走極端。還要讓大學生形成“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讓學生明白自己價值的真正實現要通過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美)菲利普津巴多等.津巴多普通心理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李紅霞,唐玉琴.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及調查分析[J].世紀橋,2007.
[3]石穎,周倩,肖甜甜,石淼.90后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J].調查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