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在2018年1月5日舉行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從改革開放4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以及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和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大歷史觀出發,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鮮明提出“三個一以貫之”的要求。對于各級領導干部而言,要深刻把握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科學思想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維度”,跨越40年到5000年的時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放在一個巨大的歷史跨度和歷史譜系中: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一脈相承。這既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強調的大歷史觀的體現,更展現了一種宏大的歷史視野、世界視野、時代視野。正是這種視野,決定了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關聯、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寬廣視角,“對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思考和把握”,從而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正是從這種大歷史觀出發,我們不僅要回看走過的路,還要比較別人的路,更要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
◆ 黨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重大政治論斷,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97年的偉大社會革命繼續推進下去,決不能因為勝利而驕傲,決不能因為成就而懈怠,決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縮,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革命”一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講話中出現了17次之多。從“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到“社會革命”“自我革命”等。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環視我們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四大考驗”“四種危險”不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更具有尖銳性、嚴峻性。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就必須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縱觀古今,沒有一個時代的執政者自我革命如此深刻;橫看世界,沒有哪個政黨管黨治黨如此嚴格。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勇于自我革命,從嚴管黨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對我們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要求,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因素具有很強的危險性和破壞性。在此,總書記首次提出了“四個不容易”。這“四個不容易”,對應著“五個過硬”;而“五個過硬”,又落實在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身上——每個領導干部都要牢記“四個不容易”,培元固本、開拓創新,把住關鍵重點、形成整體態勢,居安思危、勵精圖治,節儉內斂、敬終如始,嚴以治吏、防腐戒奢,順乎潮流、順應民心,讓自身始終過硬,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
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到“關鍵少數”問題,但只有在這次講話中對“關鍵少數”首次明確提出“提高政治站位、樹立歷史眼光、強化理論思維、增強大局觀念、豐富知識素養、堅持問題導向”36字要求。而且特別強調了要“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線、不碰高壓線”。“把潔身自好作為第一關,從小事小節上加強約束、規范自己,堅決反對特權思想、特權現象,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煉就過硬的作風。”
勇于進行自我革命
◆ 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
◆ 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 必須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
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開拓創新,既要把住關鍵重點,也要形成整體態勢,特別是要發揮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抓住“關鍵少數”
◆必須做到信念過硬;
◆必須做到政治過硬;
◆必須做到責任過硬;
◆必須做到能力過硬;
◆必須做到作風過硬
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
踐行“三嚴三實”
◆把踐行“三嚴三實”貫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養成一種習慣、化為一種境界
◆有防范風險的先手;
◆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
◆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
◆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
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
強烈的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的邏輯。在此次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警醒: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絕不能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是在新時代對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的進一步深化。關于戰略性、顛覆性錯誤,最早在2013年10月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演講時就有明確表述:“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再次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如果發生重大風險又扛不住,國家安全就可能面臨重大威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就可能被迫中斷”。這些告誡和警示的根本含義就在于,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大國政貴有恒,不能隨便“翻燒餅”。
古人講,“天下之禍不生于逆,生于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復興進程曾多次被打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警示。而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又把這種如履薄冰的謹慎和居安思危的清醒進一步放到了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這三大空間和格局中。而且還特別引用了一句唐代政治家魏徵“備豫不虞,為國常道”的古言。以典為據,以典為訓,總書記類似的用典還有很多,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在同中央辦公廳各單位班子成員等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
預判風險所在是防范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5”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時刻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醒的這些風險和挑戰。尤其是在對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的同時,就更不能盲目樂觀。不能一說新時代,就以為沒了風險沒了挑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更要保持清醒冷靜,把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一以貫之地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