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星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魯迅硬譯翻譯觀形成的原因和影響,并力圖從更客觀公正角度對其進行評價,希望能對魯迅翻譯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議。
關鍵詞:魯迅語言翻譯觀;硬譯
一、魯迅的硬譯
最能體現魯迅翻譯思想觀的就是他所提倡的“硬譯”思想。所謂硬譯即在翻譯過程中極大地忠實于原著的語言風格,盡量保留其詞法和句法,高度還原原文的一種直譯。魯迅在《托爾斯泰之死與少年歐羅巴》的譯者跋語中寫道:“……在我,是除了還是這樣的硬譯之外,只有“束手”這一條路——就是所謂沒有出路——了?!边@應該是硬譯的最早出處,后來魯迅硬譯的說法就此流傳開來。魯迅早期的翻譯明顯受到林紓和嚴復二人的影響,傾向于意譯,在翻譯凡爾納的科學小說《月界旅行》時不僅用的是章回體的文言,對原作也有不少改動和刪減。其目標也和林嚴二人相似,希望借助外來科學思想的傳播實現自己改造中國國民性,救助中國的理想。后來魯迅發現流行的林氏譯法誤譯太多,不滿于意譯中原文的失真,開始慢慢轉向直譯,《域外小說集》就是他的嘗試之一,盡管使用的還是文言形式,但在詞語和語句上都采用直譯,盡可能保留原文的句式結構,對原文的人名地名的翻譯都做了保留,這與當時的譯文中凡人名地名都要改成國人熟悉的中文名稱是大相徑庭的。“譯亦期弗失文情”的硬譯,對當時意譯一統天下的翻譯界來說是具有開拓創新意義的,盡管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但仍然可以說它是后世直譯的一個開端。魯迅希望通過翻譯引入西方文明的異質文化來改造和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他認為翻譯信而不順至多不過看不懂,想一想也許能懂。而曲譯譯得順而不信,令人迷誤,反倒有害。而硬譯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文的洋氣,能更好的讓讀者去領會作者的思想,這才是翻譯的真正用途。他希望硬譯能作為通向未來正確翻譯發展方向的一個橋梁,為后世的譯文提供一點經驗和借鑒。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是極具有未來發展眼光和前瞻性的。
二、正確評價魯迅的語言翻譯觀
(一)前瞻性和開放性
在同時代人中,魯迅是最早關注到拜倫、雪萊、盧梭和尼采等西方作家的。他也很早就投身于翻譯事業,并明確提出翻譯和創作同等重要的理念。早在1907年他就編譯介紹了《摩羅詩力說》,及至《域外小說集》的出版,魯迅對翻譯文本選擇有別于當時流行的偵探、言情和通俗小說,選擇的都是時下優秀作家的嚴肅文學作品。這對后世的翻譯道路具有先行者的意義,無疑是走在時代前列的。魯迅的開放性則表現在他的“拿來主義”,一切有利于“我”進步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并且使用。魯迅也確切這樣去做了,他一生翻譯推介了15個國家,110多個作家,200多種外國作家作品,總字數超過500萬字。涉及小說、雜文、戲劇、詩歌、童話、散文、隨筆、文藝理論等多種體裁。他的直譯為早期的漢語引入了許多新的詞匯、語法和句式,這無不體現了魯迅在思想上的先進與包容性。
(二)世界性和民族性
從最初的《哀塵》到最后一部《死魂靈》,魯迅一生都在致力于翻譯和介紹西方各國的文學著作和先進思想,特別是他對“被壓迫的民族文學”的各國作品翻譯,別辟蹊徑,始開文學翻譯的新風。他摒棄當時一貫的“天朝上國”“唯中國中心論”的意譯翻譯思想,提出了“保存原作豐姿”的原汁原味的“硬譯”翻譯風格。推崇翻譯西學卻并不盲目模仿。縱觀魯迅三十三年的翻譯生涯,他的所有翻譯作品都緊緊圍繞著救國救民的唯一信念,始終關注著中國國民性的問題,并通過翻譯創作等各種手段,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世界各國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甚至新的文法,并力圖從中尋找出一條有效的興國啟民之路。放眼世界又胸懷民族使魯迅成為一個世界性和民族性高度統一的文學家和翻譯家。這也是魯迅的作品后來被世界各國高度接受,魯迅研究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原因。
(三)反叛性與包容性
在意譯一統天下的翻譯界,魯迅公開批評意譯的失真和不嚴謹,提出與之針鋒相對的直譯風格,很有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風范。與反對者們在報刊雜志上你來我往的筆鋒交戰,體現了魯迅從個人思想到翻譯著作的反叛性。挑戰傳統、反叛權威、質疑舊俗、另辟蹊徑是魯迅主動選擇的一條艱難曲折、又充滿個人理想的思想之路。同時魯迅的翻譯又極具有包容性。他并不以自己或他人的翻譯版本為權威,力主復譯和重譯。他欣賞和翻譯果戈里的《死魂靈》,高度贊揚他“含淚的微笑”,卻也毫不留情的批判他背離現實主義的錯誤傾向。他受到尼采人生哲學的吸引,卻也毫不諱言尼采“超人”觀念的虛無縹緲,并從中吸取合理的因素建立自己新的“超人”標準。接納吸收所有思想,存其精華、棄其糟粕,是魯迅翻譯一直以來的包容態度。
參考文獻:
[1]李新宇,周海嬰.魯迅大全集33卷本[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4.
[2]吳鈞.魯迅翻譯文學研究[M].齊魯書社,2009,1.
[3]王友貴.翻譯家魯迅[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11.
[4]顧鈞.魯迅翻譯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4.
[5]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翻譯研究論文集[M].春風文藝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