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倩
[摘 要]建設“一帶一路”,走進泰國的中國企業是重要的生力軍之一,而如何通過文化建設將歷史、現實、未來,將地域、宗教和信仰等諸多因素主動地聯系在一起,將中國文化與泰國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實現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是中國企業走進泰國所面臨的新趨勢、新挑戰、新課題。本文分析了中國企業走進泰國跨文化管理沖突產生的原因,提出了樹立跨文化管理理念;提倡“在泰變泰”,增強文化認同感;強調知己知彼,積極變通事半功倍;開展多元化跨文化培訓;完善跨文化管理人力資源;積極投身公益,履行社會責任等有效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企業;泰籍員工;跨文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41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2-00-02
1 共商共建共享的中泰經貿
泰國既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地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伙伴。2017年,中泰簽署《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和未來5年《戰略性合作共同行動計劃》,為兩國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一帶一路”倡議正與泰國“4.0戰略”和“東部經濟走廊”戰略發展思路實現全面對接。未來5年,基礎設施、產業集群、電子信息通信技術、數字經濟、科技能源已被列為雙方經貿合作的5大重點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進泰國發展。位于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核心區域的泰中羅勇工業園被譽為“工業唐人街”,是中國首批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之一,也是首家在泰國開發建設的中國境外工業園區。目前,園區已經吸引了105家中國企業前來投資,投資總額超過25億美元,累計銷售額超過80億美元。阿里巴巴、京東、華為等中國電商和科技企業積極參與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數字化建設,打造電商平臺和智慧物流系統,助力泰國數字經濟發展。兩國企業在金融科技、電子跨境支付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入,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方式全面進駐泰國商場和便利店。而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推進的重點工程之一的中泰鐵路,于2017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不僅為中泰雙邊貿易帶來了新的契機,更促使兩國人民在文化傳承、藝術傳播、科學技術上的緊密交流,大大加深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2 中國企業走進泰國的跨文化管理沖突原因
2.1 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差異
中國文化長期主要受到釋家、儒家、道家宗教思想的影響,而泰國絕大部分人信奉佛教。泰國以佛教為國教,根深蒂固的佛教文化對泰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深深地融入了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血脈里,從民間到政府,佛教禮儀貫穿著儀式、場面、活動的各個環節。風俗習慣作為經過時代發展遺留下來的行為模式,以及相對應的行為規范,自然而然會對泰國民眾產生強烈的思想、行為制約,形成較為固定的思維方式。中國在泰企業若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要真正地做到入鄉隨俗,全面了解泰民族的諸多風俗習慣,包括生活特點、工作方式等。如:中國人做事習慣“三下五除二”,性子急,工作責任心強,而泰國人做事習慣“哉焉焉”,慢慢來,工作責任心較弱。當初,中國華立集團開拓海外市場時,泰國工廠已正式開工,當中方管理人員到車間視察時,眼前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對于泰籍員工平日的磨磨蹭蹭,見怪不怪也就算了,但這回,有的在聽收音機、唱歌、吃零食,有的在嬉笑打鬧,更有甚者,干脆趴在桌上打瞌睡,流水線上工件堆積成災。還有,泰國人說話喜歡輕聲細語,公眾場合習慣說“悄悄話”,而有些中國企業經營者認為自己有錢在泰國投資,總揣著優越感看人做事,氣粗嗓門大,在公共場合愛大聲講話,交談時盛氣凌人。
2.2 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社會秩序。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早就給出了明確的指向:仁義禮智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很大變化,具體表現在很多方面。目前,中國人與泰國人價值觀念上最大的不同:中國人大多數是無神論者,不相信輪回之說;而泰國人從小便相信世上有鬼神,相信人世間有輪回。
2.3 法律法規差異
中國與泰國在法律法規方面也有差異。曾有中方企業老板因客戶的訂單催得緊,裝貨的集裝箱都已等在工廠車間門外,便臨時通知全員加班。不料,泰國工人根據泰國相關法律法規全員拒絕加班。不僅如此,他們還向泰國政府勞動部門投訴,中方管理人員只好到泰國政府勞動部門接受詢問和教育。比如:泰國的《欺君法》保護皇室不被冒犯。無論誰,如果有詆毀、侮辱、威脅國王、王后以及王室繼承人的行為,都將面臨3~15年的監禁。曾有出租車司機在開車時批評了幾句泰國王室,被乘客錄下來報警,最后獲刑兩年半。在法規方面也有諸多不同,例如泰國摩托車白天行駛也需開大燈;喝酒時不可劃拳,因為泰國禁賭,而劃拳被列入賭博范圍,等等。
3 中國企業走進泰國跨文化管理策略
3.1 正視文化差異,樹立跨文化管理理念
在走進泰國的中國企業中,各個成員之間的文化差異呈多樣性、堅固性,由此帶來了較大的價值觀念差距,處理不妥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文化沖突。所以,中國企業管理人員對文化差異現象決不可視而不見,必須時時警醒自己,以正視的姿態面對滲透到工作方方面面的文化差異現象。欲解決中泰文化差異引發的一系列沖突,正確樹立跨文化管理理念是實現中國進泰企業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正視存在文化差異,可以提升文化沖突的預判力,而樹立正確的跨文化管理理念,在面對中泰文化沖突時,就能抓住跨文化管理的主動權,從而保證企業在文化沖突產生的情況下,仍可以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3.2 提倡“在泰變泰”,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泰國的中國企業需要從基本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開始,加快融入當地人日常生活的步伐,顧及是否有利于雙方民心相通。提倡中國企業管理人員“在泰變泰”,是主動增強自身對泰國文化認同感、主動增強泰方舒適度的重要舉措。有些企業過分張揚,為了表明自己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了證明自己企業的實力、為了迎合某些地方領導人的需要、為了利于更多的項目籌資,簽協議時喜歡宣傳、講排場,其中的不當言行,容易引起那些鼓吹“中國威脅論”者的口舌、當地個別非政府組織的炒作,當地民眾容易受到當地利益集團或反對勢力的蠱惑,包括在當地報紙和網媒上經常出現的聲音是中國人如何搶了當地人的飯碗,肆意抹黑中國,抹黑中國企業,甚至給一些當地民眾對中國企業經營者的印象是:一有錢,二吐痰,三吹牛,四內戰。而有些企業推崇的是老一輩華裔的生存之道,即“在泰變泰”,以欣賞的眼光融入泰國主流社會的各個層面,從平日的點點滴滴開始,認真學習泰語,品嘗、學做泰國的美味佳肴,和泰國人一起歡度泰國節日,甚至鼓勵國人嫁娶泰國人,最終融入泰國主流社會。
3.3 強調知己知彼,積極變通事半功倍
中國企業在走進泰國時,最主要的行為準則就是誠信經營,同時,學習泰國相關法律法規也是當務之急,如:泰國《勞動法》和《投資經營法》等。上述被泰籍員工投訴后被泰國政府勞動部門請去詢問和教育的中方管理人員,事后經過認真學習泰國的相關法律法規,發現泰籍員工工作的記工制度主要有小時制、日工制、包干制、月薪制4種,卻沒有計件制,若強制執行計件制肯定會被投訴。中方管理者變通實施包干制,發布了包干裝配完畢即可提前下班,還專門起用了泰國人當班長,效果立竿見影,工人們的工作效率較之前大大提升,下班回家的時間也提前了半個小時。接著,中方管理者又發布了多包干300工件量即可計1.5倍日工資的獎勵方案,泰籍員工心服口服,積極擁護,工作效率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此外,中方管理者還觀察到,泰籍員工由于對中方提供的工藝資料、操作說明書理解不清,原因在于中方細化不夠或譯成泰文時沒有深入淺出造成的。中方馬上招集雙方技術員進行研討,并有的放矢進行修改,最后再度譯成泰文,分發給泰籍員工。這個辦法使整個車間里的泰籍員工在極短時間里成為熟練工人,且工作時細心有加,檢驗時有板有眼,從根本上杜絕了次品。
3.4 開設環境模擬,開展多元化跨文化培訓
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在完善跨文化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同時,須開展多元化跨文化培訓,尤其是視聽環境模擬培訓,以達到未雨綢繆的目的。泰國文化體驗的環境模擬實施,可以讓中方員工提前想像,預判與中國環境大為不同的泰國環境,做到心中有底,增強了在新環境中的工作信心。在進行環境模擬培訓的同時,應輔以語言培訓、專家講座等形式。
3.5 追求更高目標,完善跨文化管理人力資源配備
完善跨文化管理人力資源配備是一個緊迫而又長期的工程。第一,要真正實現合理配備。在企業進駐泰國之前,要針對企業制定人員招聘標準,從語言、溝通、業務3方面能力考察、招聘、選拔、任用中方管理人員,尤其是“語言+技能”的復合型人才,以進行充分而有序的管理人才儲備。第二,中國企業進駐泰國后,要根據自身發展的基本方向及更長遠的戰略目標,制定更為明確、細致、到位的崗位標準,獎懲分明,并注重增強管理人員的工作成就感。第三,在為優秀管理層員工提供可觀薪酬及居住待遇的同時,要關注員工的精神層面,給予更多實實在在的人文關懷,如通過各種正能量的娛樂活動減少他們的思鄉情愁,通過各種高水準的文化活動增強他們的工作信心。
3.6 積極投身公益,履行社會責任
走進泰國的中國企業,在注重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應注重社會效益,注重環境保護。此外,要積極參與當地的公益事業。在投身泰國公益事業時,中國企業應做好調查研究,選擇當地政府和民眾關注度高、對提升企業知名度影響較大且投入較低的公益項目。
主要參考文獻
[1]田書格,李紅艷.中國企業國際化過程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8(1).
[2]顏壘,黃靜.中國企業海外管理研究之一:中國企業海外文化沖突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7(3).
[3]呂邈,權錫鑒.中國企業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模式與策略論析[J].齊魯學刊,2017(4).
[4]王鑒忠,宋嘉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跨文化管理研究[J].理論探討,2017(6).
[5]丁帥,李妍.東西方企業管理文化沖突及跨文化融合策略[J].河南社會科學,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