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麗 付冬雪
[摘 要]本文以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教學改革為出發點,結合“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面臨的挑戰,提出了“互聯網+”時代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讓線上最新資源和線下師生互動達到線上線下無縫銜接,完成教—學—導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詳細闡述了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99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2-0-02
0 引 言
2012年,在第5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楊首次提到了“互聯網+”這個概念。2015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馬化騰提出“互聯網+”的具體內涵,即利用互聯網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在內的各種行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2015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鄭重旗幟鮮明地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自此,“互聯網+”成為新興熱詞。“互聯網+”在現代教育中已積極探索,如許多高校都相繼開展慕課、微課等在線教育,網易云課堂和騰訊課堂也推出了很多線上課程,讓教育從封閉的學校方式走向開放的網絡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自主地獲取學習、共享知識。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如何通過新媒體技術探索“互聯網+”時代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是當前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
1 “互聯網+”時代的背景
所謂的“互聯網+”就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發揮互聯網的“賦能”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創造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和實現工作的新型經濟發展形式。“互聯網+”不僅適用于生產制造業,還廣泛應用于很多行業,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催生了一些新型的產業形態,新的產業及服務方式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互聯網+”正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溝通方式、利益訴求渠道,網絡輿情的非理性、網絡行為的復雜性給服務型政府的良性運行帶來了新的挑戰。“互聯網+”給經濟形態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隨之而來的便是社會結構變遷,不但改變了社會結構,而且讓各種社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社會關系日益復雜,社會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對政府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公共部門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管理與服務方式也必將隨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 “互聯網+”時代給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帶來的挑戰
2.1 知識數據化,很難找到有用的信息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許多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得與課程相關的信息,讓浩如煙海的知識更容易記憶并存儲,更具有擴展性和可靠性,并且信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由于個人精力和能力有限,導致授課教師專業知識的寬度和廣度受到極大挑戰。如何從海量的信息挑選出有用的信息,如何利用先進的技術開發出優秀的教學資源,給現代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2.2 數據結構化,讓碎片化的知識難以融合
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學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微課等新媒體進行碎片化學習。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世界不再隔絕,各種文明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使這些知識變得更加完整、更有秩序、更有關聯性。傳統的“灌輸式”講授方法時刻處于不斷變革和瓦解中,單一的知識傳遞方式需要向現代更為科學的多向度立體式轉變。
2.3 結構數據的智能化,讓師生深陷“互聯網”泥淖
如何查找知識是知道在哪里可以獲取知識的關鍵,數據檢索是在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的學習能力,數據在互聯網時代就是“資源”,結構化的數據庫就是“資產”,獲得更多的知識就是“資本”。如今不管愿意不愿意,師生都深陷“互聯網+”的泥淖難以逃脫,似乎離開了互聯網時代的“資產”和“資源”,會出現不會教學、不會學習的尷尬局面,無論是搜索資料,還是完成作業,都深度依賴電子產品。信息泛濫使網絡成為一個思想的“大染缸”,使師生對多元文化的適應能力和理解能力受到挑戰,很多與社會實踐脫節的、傳統的教學內容處于尷尬的局面,無法達到學以致用。
3 “互聯網+”時代公共事業管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教學改革大部分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學改革的步伐,但是沒有在根本上對教學模式進行深度改革。
教學模式是指以具體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程教學環境為背景,結合教學各要素實現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其形成一種具有可操作性和穩定性的教學結構形式。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通過教師的講解、板書和多媒體器材的輔助,將教學內容灌輸給學生。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學器材等媒體仍發揮著輔助工具的效果。采用此種教學模式,教師對課堂的管控能力有所提升,但經常會忽視學生個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長期以來,在這樣一個固定的教學機構中,教師一味強調向學生灌輸布置學習任務,學生成為知識的接收器和存儲器,思想被束縛,從而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4 “互聯網+”時代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4.1 改革教學時間,改變教學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們被網絡信息包圍,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手機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和學習工具。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有必要分割傳統的教學時間,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濃縮授課內容,合理安排有限的上課時間。在保證課程完整性、實用性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利用TIM、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體進行師生互動,變教師主動為學生主動;在課堂上可以加入在線游戲、有獎搶答等多種師生互動環節,創新教學模式,縮短教師理論教學時間,讓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
4.2 創建自適應學習環境
自適應學習,主要指教育者為學習者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實例或場域,通過學習者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總結經驗,最終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學校應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力量讓教育產生根本性的變化,有效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評價體系,讓學習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求知伴隨終生,讓學習無處不在。
在保證網速的基礎上,校園需要實現網絡全覆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查閱與公共事業管理相關的新聞資訊,隨時關注國內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以及公眾的滿意度。
4.3 線上教學與線下指導緊密結合,無縫銜接
以政府為代表的公共管理部門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會發布大量的公共管理信息,為政府與民眾進一步溝通和交流搭建了平臺,也為公共事業管理課程教學提供了材料。學生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得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可以獲得與公共事業管理相關的材料及案例分析,可以獲得國內外時事評論等資源。各種互聯網資源通過微信、微博、論壇等形式表現出來,為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教學和學習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同時也提供了不一樣的學習感悟。
線上教學主要通過在線教學方式將師生緊密連接起來,通過交流平臺獲得有關公共事業管理等教育資源,學生隨時隨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輔導和答疑。線下指導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公共事業管理論壇,由專門教師負責管理與指導,保證論壇的專業性,師生均可發表與公共事業管理相關的帖子。教師還可以設置具有代表性,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公共管理案例,形成公共事業管理案例庫,為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線上教學提供優秀、經典的教學素材。
5 結 語
“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互聯網改變了知識的獲取、記憶、傳播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極大地促進了各種資源的整合流通,也給傳統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危機感。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背景,需要改革高校課堂教學時間和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自適應學習環境,堅持線上學習和線下指導無縫對接,實現“教—學—導”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模式,達到“高效率、低成本、普遍性”三性合一的課程教學改革。
主要參考文獻
[1]徐雙敏.公共管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楊月君,李妙然.基于網絡課程視角的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范式創新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23).
[3]萬方.網絡互動在公共管理學課程重點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
[4]彭正波.“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專業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6).
[5]孫曉華.“互聯網+”時代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以《廣告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6(7).
[6]徐雙敏.“互聯網+”時代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研究——以《公共管理學》為例[J].高等教育評論,2015(2).
[7]張阿蘭.“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J].高教論壇,2016(10).
[8]張雪英.“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