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慶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人才瓶頸的重要舉措。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不斷完善培訓機制,健全培訓體系,加強規范管理。
[關鍵詞]鄉村振興;職業農民;培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51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2-0-0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外流,尤其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的新型農民嚴重缺乏,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短板。為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這是中央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與鄉村長遠發展,為著力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人才瓶頸問題而采取的重大戰略舉措,可謂內涵豐富、意蘊深遠。
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迫切需要
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是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的重要目標。農業作為基礎產業,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業發展投入力度,明顯改善了我國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條件,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由
2012年的53.5%上升到2017年的57.5%。但與先行國家相比,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依然偏低,相關研究表明,2016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76%。究其主要原因,還是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不足,農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普遍不高,掌握和運用先進農業科技的能力不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高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除了繼續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外,必須要提高農民的各方面綜合素質,加快培育一批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1.2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以及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民自主決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中介組織為紐帶,通過市場中的價格機制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環節統一聯結成一個有機的產業生態系統,繼而實現農業的種養加、產供銷、農科教、工商貿于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培育一大批掌握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能,擁有較強的市場經營能力,善于學習的職業農民是適應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1.3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迫切需要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這不僅使農業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而且素質能力越來越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因此,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現代農業服務組織、積極培育和發展壯大農業生產經營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技能培訓、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并留住一批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問題。
2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早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中央和地方陸續出臺一系列扶持培育政策,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已超過1 400萬人。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人才支撐。但總體來看,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
2.1 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離不開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而從當前情況看,一些地方還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作缺乏主動,相關扶持政策和培育措施力度不夠。
2.2 培育體系不夠完善,針對性不強
一是培育對象選擇隨意。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首先是要精準識別培育對象,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缺乏相關篩選機制,在選擇培育對象時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大。例如,有的地方簡單以年齡劃線,將一定年齡范圍的所有農民均作為培育對象;有的地方在培育工作上急功近利,以培育數量衡量成績,而相對忽視培育質量,培育工作搞形式,走過場。二是培育內容不豐富,實效性不強。有些培育項目未能根據農民和農業生產特點來規劃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單一,內容陳舊,難以有效滿足農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2.3 培育機制不健全,有效性不足
一是培訓資源分散。在我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機構龐雜,培訓項目名目繁多,農業、扶貧、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相關職能部門都設有相關培訓機構和培訓項目,這種分散式的、缺少工作協調機制的職業農民培育無法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社會力量參與不夠。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要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培育不夠,且缺乏有效參與機制。三是培訓方式不夠靈活。一些地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啟發式、互動式、案例教學等教學形式缺乏,從而不僅影響了培訓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4 信息化建設滯后,網絡培育資源缺乏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但便捷,而且富有趣味。目前,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時,信息化建設整體較為滯后,網絡培育資源匱乏,內容不夠豐富,無法有效滿足培育需求。
3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思路
3.1 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
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深刻認識到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始終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放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明確責任,抓好落實。同時,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協調機制,整合農業、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資源的力量,形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合力。
3.2 優化內容,創新方式,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精準度
(1)精準遴選培育對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必須準確選擇培育對象,進行精準培育,要以縣為主,深入開展摸底調查,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實施重大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需要,甄別和遴選具有一定文化基礎和科學知識,具有較大培養潛力的農民實施培育。
(2)科學設置培訓內容。扎實做好訓前內容需求調研工作,要根據當地情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際需要,因地制宜科學確定相應的培訓內容。
(3)開展分類培訓。一方面,對現有的農業從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另一方面,對農村中青年勞動力、返鄉農民工、未就業大學生、復轉軍人等有志從事現代農業的人員進行創業技能培訓。
(4)創新培育模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沒有也不可能形成統一的模式,必須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探索實踐適合當地特點的教育培訓模式,大力推行農民田間學校,探索菜單式學習、頂崗實訓、創業孵化等多種培育方式。
(5)完善信息化手段,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培育。當地政府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探索開展“互聯網+培訓”模式,大力開展網絡培訓,為農民提供靈活方便、智能高效的培訓模式。
3.3 創新機制、多措并舉,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培育合力
當地政府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構建設,積極調動和整合各類培育資源,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一是綜合利用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各類公益性培訓資源,發揮培育主體的作用。二是發展社會化培育機構,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政府服務采購創新和市場化運作參與培育工作。三是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踐基地,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教學觀摩和實習實踐場所。
3.4 規范認定、科學管理,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規范性
一是完善資格認證機制。規范職業農民資格認證的條件、標準、程序、機構和后續管理,分產業制定認證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分層登記注冊制度和等級考核評定制度,分層進行注冊登記和考核評定。二是完善機制,加強動態管理,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情況、教育培訓以及扶持政策等方面的變化情況,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檔案和數據庫進行及時更新和動態完善。三是建立健全農業從業資格準入制度,逐步將持有職業農民資格證書作為從事農業職業的基本條件和獲得相關政策支持的主要依據。
3.5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聚力打造發展平臺
一要增加對農村公共服務的資金支持,基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職業農民能夠享受與城鎮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務。二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職業農民培育和施展搭建平臺,使他們在參與中提高、在企業中培育、在產業鏈中成長、在市場體系中成熟。
主要參考文獻
[1]白曉,劉俊浩.農業產業化的戰略意義與未來方向[J].人民論壇,2016(14).
[2]苑梅.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財稅政策建議[J].中國財政,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