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瀟
[摘 要]我國為更好地促進經濟進步和旅游業的穩定快速發展,提出了“一帶一路”政策。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其經濟建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區建設在政策引導和生態旅游開發的基礎上逐步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重要部分。本文根據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業的實際情況以及“一帶一路”政策的具體內容,總結了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業在“一帶一路”政策下尋求發展的優劣勢,同時提出了“一帶一路”沿線生態旅游發展的路線方針。
[關鍵詞]一帶一路;西部地區;生態旅游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2.054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22-0-02
0 引 言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理論為指導的一系列旅游活動,以自然環境和資源為導向,以旅游設施為基礎,為生態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創造便利條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中國西部地區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既有廣闊的地域和特色的地理風貌,又有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因此,我國西部地區在我國生態旅游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2016年11月14日召開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根據國家的各項政策,為促進西部地區發展,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立足旅游產業全程服務商的新定位,加快四川省旅游重點地區、沿邊開放地區、周邊省份以及東南亞南亞的戰略布局,建設西部“一帶一路”旅游集散地,利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推動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
1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基本情況
2015年,國家推出的各項政策尤其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提出的相應方針:“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通暢交流,共同進步是推動絲綢之路進步的重要因素。”“一帶一路”主要發展策略是向西發展,從區域覆蓋面上看我國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經過了我國西北五省(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和西南四省(云南、貴州、四川、重慶)。但是以上部分地區仍處于工業化發展初級階段,以傳統工業產業、資源開發產業為主,沒有形成統一、完善的產業鏈,對地區經濟發展帶動力較小。與此同時,由于西部自然環境和干旱氣候的不利影響,西部地區面臨著生態環境各方面的挑戰。為此,如何借助“一帶一路”發展中國西部沿線生態旅游成為相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我國道路建設的發展,我國可以利用高鐵這一優勢方面,在“一帶一路”政策的基礎上,尋求我國西部與中亞、歐洲等地區的合作共贏。“一帶一路”政策讓我國能夠更好地與世界交流。同時,借助地區旅游資源(秦兵馬俑、敦煌莫高窟、天山等),西部地區可以通過發展生態旅游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地區總體經濟發展。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發展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擴大開放型經濟的廣度和深度的重要方面,而且西部地區本身也具有發展潛力。“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也期望通過與我國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尋求與我國的合作。白俄羅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加納通過第3屆海外投促論壇,向我國西部地區介紹了符合“一帶一路”發展特點的多個項目。
2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優勢
2.1 先天優勢
從自然環境上看,“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西部地區擁有十分豐富且保存完整度較高的自然資源,如四川九寨溝、云南的石林、西雙版納等聞名世界的風景區,景色獨具特色,令人神往。從文化生態來看,我國西北五省與西南四省是我國最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約2/3的少數民族在該地區扎根。因而該地區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絢麗濃郁,民族節日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能夠極大地滿足大眾出游的好奇心與新鮮感。從氣候條件上看,沿線西部地區氣候多變,景色亦隨之千變萬化,甚至可出現“一時四景”的玄妙景色,令人心馳神往。
2.2 客源優勢
我國擁有著龐大的旅游業客戶群,隨著國家的進步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旅游業也面臨著蓬勃發展的重大機遇。生態旅游這一新型旅游方式作為旅游業的一個分支應運而生。另外,城市化速度加快,受求新求異心理的影響,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余渴望回歸大自然,渴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西部,再加上“一帶一路”的政策主導,人們開始持續關注帶路沿線的西部地區旅游,既為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為該地區開拓了良好的客源市場。
2.3 “一帶一路”政策優勢
中國西部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深厚的人文底蘊等自身優勢,而且具有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該政策不僅加強了國內各地區的聯系,也讓我國以更好的面貌與世界交流。另外,從政策角度上看,我國政府部門加快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政府關于西部地區的政策和戰略也已從以下3方面進行完善。首先,政府通過加大投資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改善社會基礎設施。其次,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逐步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最后,通過加大各旅游區之間的聯系,促進共同進步。
3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劣勢
3.1 基礎設施薄弱
帶路沿線西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基礎設施硬件(交通設施建設)與軟件(文化、教育、建設)建設長期滯后,城市、農村、環境基礎設施不足與發展滯后。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帶路沿線西部地區要想促進旅游經濟發展,盡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根本。但是,目前沿線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著不對稱的現象。一方面,現有的基礎設施無法達到經濟快速發展需求的標準,是經濟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另一方面,一些不合理且浪費資源的盲目建設現象也影響了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生態旅游發展得不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加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大,西部生態旅游發展一直步伐緩慢。
3.2 生態環境脆弱
西部地區雖然具有自然資源豐富等優勢,但由于氣候的原因,西部地區也面臨著生態保護方面的各種挑戰。而且雖然該地區工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但由于長期的粗放式開發與利用當地的資源、能源,導致當地工業污染嚴重。雖然擁有大面積的土地,但由于經濟發展滯后,為了所謂的生存與發展,盲目地進行生產活動,導致地力衰竭、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之該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國沙漠、黃土、高寒和喀斯特等生態脆弱帶,多分布于此。沙化面積占全國的99%,水土流失面積80%以上,草原“三化”面積占93.2%,生態環境令人擔憂。
由于工業污染、農業破壞及本身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一直未得到重視,近年來,帶路沿線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退化速度加劇,如冰川消融、雪線上升、河流水量減少、森林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風蝕沙化日益擴大、稀有動物面臨滅絕和自然災害頻發,加劇了當地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從多方面阻礙著我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步伐。
3.3 環境封閉,觀念落后
由于我國西部地區的交通不發達,與外界交流途徑較少,導致西部地區在生態旅游方面的優勢無法被利用,生態旅游產業無法快速發展。另外,雖然國家加大力度發展西部生態旅游,但是從居民到當地政府官員等對西部生態旅游缺乏科學認識,對生態旅游在旅游業乃至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夠了解。
4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發展建議
4.1 優化生態旅游產品,突出特色
帶路沿線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能夠為人們提供不同內容、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產品附加值。依托該地區資源特點和產業基礎,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導下可以積極發展面向境內外的高端客源,而且要創新旅游方式,讓游客體會到高品質、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另外,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帶動下能夠打造跨區域的旅游產品營銷方式,如森林生態游、黎苗民俗風情游、紅色文化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和農村休閑旅游等,將西部地區之間的旅游資源聯系起來,使其互相補充,共同進步,促進西部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 同時,還需要發揮出該地區本土文化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做好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自然環境保護工作,使西部地區特色的風土人情融入生態旅游的整個過程中,讓該地區具有顯著的自身特點,從而吸引客戶。
4.2 規范生態旅游市場,加強管理
要更好地推動生態旅游市場建設,首先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西部沿線“一帶一路”包括食品、住宅、交通、旅游、購物和娛樂等旅游產業鏈的發展。其次,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和發展旅游資源,避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臨時經濟效益,要根據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突出地區特色,利用地區優勢尋求長遠發展。而且要科學開展多學科論證,生態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旅游專家也要參與制訂資源利用方案,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后,提高旅游業各方面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環境保護思想教育,對人員嚴格要求。此外,加強宣傳教育,使所有參與者都能從中收益,實現共贏。
4.3 開拓生態旅游思路,重視合作
發展西部地區生態旅游不僅要實施“一帶一路”政策,還必須加強區域合作。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的經濟、人文等各方面的優勢,構建中亞、西亞、歐洲等國家共同合作交流的特色性基地。同時,利用新疆的位置特點,采取多種措施加強亞洲各國之間的溝通交流,共同建設以絲綢之路為核心的經濟和旅游區,并借助相關省份之間的合作關系建立空中走廊,有利于促進各地區的交流和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加強國際間交流,構建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空中走廊,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和經濟進步。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周邊地區在發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發展和保護環境的原則,采取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尋求持續發展,并且秉承“團結合作、平等互利、包容互補、合作共贏”的精神,進一步理清體制機制、共建共享、生態保護等層面的關系,立足我國帶路沿線西部地區和沿線國家自然生態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的聯系,利用快速發展的技術建立該地區與周邊地區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各地區之間的生態文明旅游聯動模式。
5 結 語
生態旅游是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們需求多樣化發展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旅游方式創新能夠更好地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穩定發展,而且生態旅游這種新型旅游方式不僅能夠保護生態環境,而且能夠從根本上節約資源,從多方面促進社會進步。位于“一帶一路”周邊的西部地區具有相對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充足的資源儲備,也決定了其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一帶一路”政策還促進了地區間的共同發展,使地區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起聯動性發展系統。隨著國家采取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西部地區經濟不斷發展,東西部經濟差距將不斷縮小。為了加快我國西部的生態旅游建設,提高我國在國際生態旅游市場中的競爭力,需要相關人員結合帶路沿線西部地區資源的實際情況以及現階段生態旅游的發展情況,聯系國家的相關政策,尋求更好的發展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1]董鎖成,趙敏燕,郭鵬,等.“一帶一路”生態旅游帶發展模式與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