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結合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背景。從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落實狀況,與社會資源參與的現實情況三個方面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進行分析與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以法治為主導,包括樹立法治觀念、構建法律制度、建設人才隊伍三方面內容的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法治國;高質量發展
進入新時代,圍繞國家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科學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才能從根本上保護創新者的根本利益,從而推進我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更大的力量。
一、經濟發展轉型與法治化背景下知識產權保護的必要性
面對新情況,針對新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供給側改革”,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作為新的經濟改革思路。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發展知識經濟,為經濟發展朝向更高水平發展起到保障作用。
二、當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基本現狀
(一)知識產權保護尚未與新一輪經濟改革合拍。目前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尤其是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無法與新一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從而不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更大更強的作用。其中主要原因是經濟政策的更新速度遠高于知識產權的配套更新速度;新一輪經濟改革內在的復雜性決定了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制定的滯后性。
(二)知識產權保護仍未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并軌。受到眾多因素影響,法治觀念在經濟領域的指導作用需要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中法律意識的建立仍需要較長時間。關于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法治國家建設的步伐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法律規范、訴訟制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和不協調;知識產品、專利增長速度與法律制度修訂上的不同步。
(三)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彌補社會資源調動不足的短板。國家一直以來號召簡政放權,將更多權力還給市場、還給社會。通過激發市場活力和調動社會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當下未能調動起廣泛的社會資源參與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工作中來,主要原因是社會參與意識發展不足和社會參與渠道尚不暢通。
三、完善以法治為主導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一)樹立抽象與具體相結合保護的法治觀念。在思想意識維度,樹立抽象法律概念要推動建立包括知識產權的使用者也包括知識產權的擁有者,在主體和對象兩方面共同形成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法治意識。在知識維度在思想意識維度,樹立具體法律概念,包括知識產權的使用者和應用者要通過培訓、會議等方式具備一定的知識產權保護常識,熟悉具體的法律規定,了解本領域的知識產權分布情況。
(二)構建符合知識創新與專利保護的法律制度。首先,要以法律權威作為第一性,案件的受理、審判、執行都應嚴格遵守司法規定,同時結合知識創新與專利保護的自身特點,從根本上保護知識產權不受侵害。其次,要不斷更新法治制度本身,法律制度要適應知識專利傳播快,易流失的特點,既要不斷完善,更要具有前瞻性,使法律制度走在知識更新前面,切實保護知識產權。
(三)建設專項解決產權糾紛與保護的人才隊伍。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專業隊伍素質,加強司法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提升隊伍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糾紛審理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宣傳隊伍,以宣講,學習等形式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的普及工作,使知識產權的擁有者和使用者樹立深刻的知識產權保護觀念,并具備一定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
參考文獻
[1]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2]蓋逸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社會建設的意義及影響[J] 科學社會主義,2016(2)
[3]鄧磊,杜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經濟理論與實踐,2015(12)
作者簡介
楊曉晨(1991—)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黨校教師,法學碩士。
2015 年 11 月 17 日,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18 日,習近平在 APEC 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作者單位:中共蘇州市吳中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