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是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各類媒體不同程度地存在媚俗化傾向。傳媒媚俗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新聞體制改革后媒體一味追逐經濟利益的結果。本文著眼于電視媒體,對其傳媒媚俗化的表現形式、產生原因、倫理困境、倫理選擇等方面進行思考。
關鍵詞:電視;傳媒媚俗化;媒介;倫理反思
傳媒媚俗化,是指媒介以低級趣味的內容和感官刺激的畫面吸引受眾注意力,迎合受眾獵奇心理的一種信息傳播傾向,它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媒介進入市場體制后的高度發展期,是媒介市場化、產業化的必然產物,是媒介經濟屬性和受眾地位上升的畸形標志與體現。[1]當今,傳媒影響無處不在,為迎合受眾口味,“媚俗”與傳媒“合謀”,不斷侵蝕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一、電視傳媒媚俗化的表現形式
(一)選秀節目使“明星夢”空前膨脹
以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選秀節目是草根文化的體現,給大眾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但選秀節目過度泛濫卻使節目偏離本位,導致青少年盲目追星,盲目選秀,甚至認為選秀是成功的唯一途徑。這種功利的心態影響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
(二)婚戀交友節目使“婚戀觀”異化
以江蘇衛視《非誠勿擾》為代表的婚戀交友節目豐富了節目形式,體現了時代的開放和人們心態的轉變。但節目中屢屢爆出拜金言語,并以財富作為擇偶的主要條件。對此,電視媒體不但沒有引導,反而以此作為提升收視的契機,無形中助長了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潛移默化影響著當代青年的婚戀觀。
(三)明星競技節目使“生命安全觀”錯位
以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為代表的明星競技節目,以明星跳水比賽的形式吸引觀眾。首先,跳水作為專業體育項目,不是通過短期訓練就能掌握的。明星跳水,使青少年盲目模仿,引發溺水事件;其次,節目安全性受到質疑,明星屢屢出現身體不適。最后,跳水女星花邊新聞泛濫,觀眾抱著看美女走光的心態觀看節目。這種錯位的生命安全觀給社會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四)親子真人秀節目過度消費明星子女
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親子真人秀節目,星爸萌娃的搭配增添了節目看點,使節目有溫情。但節目也帶來了負面效應:一方面,明星子女被過度消費,星娃大量接拍廣告,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本該享受童趣的萌娃在節目中被觀眾相互比較,以成人眼觀對其進行批判,偏離了節目初衷。
二、電視傳媒媚俗化的原因分析
(一)去倫理化的物欲主義
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物欲主義和功利主義依舊盛行。過分物欲化和功利主義導致傳媒媚俗化、唯娛樂化等價值取向的出現。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新聞界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方式,自負盈虧。我國大部分媒介資本處于原始積累時期,它所關注的是市場回報而不是倫理道德,此時的媒介資本更傾注于市場理性而不是道德理性。[2]物欲主義驅動,媒介不得不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而將社會公益至于其后。
(二)受眾審美認知錯位
媒介要生存,關鍵靠廣告,要獲得廣告,就必須擁有大量穩定的受眾。受眾的獵奇心理和娛樂需求是傳媒媚俗化的主要原因。受社會環境影響,人們熱衷于關注“星”“腥”“性”新聞,媚俗心理凸顯,大多數人不再樂于從高雅文化中陶冶性情,而是樂于從媚俗、低俗的文化產品中得到身心的愉悅和感官刺激。
(三)媒體行業自律不足、監督不力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電視傳媒在操作方式、運營模式、編輯方式等方面突出了商業性,削弱了媒體的公益性和社會責任。電視傳媒的行業自律逐漸讓位于商業利益,傳媒行業變得浮躁。同時,也說明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信息監管不力,職責缺位。
三、電視傳媒媚俗化導致的倫理困境
(一)商業化傾向和公益性之間的矛盾
商業化傾向和公益性的矛盾是電視媒體面臨的一大倫理困境,也是傳媒媚俗化不得不面臨的倫理問題。在新聞體制改革后,國家賦予媒體“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角色,自負盈虧無形中給媒體施加了強大經濟壓力。市場經濟使傳媒產品成為商品,使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從而導致公益性與商業性失衡。
(二)受眾口味和媒介品位之間的矛盾
格調高雅、富有人文內涵的節目只有與市場接軌,與大眾審美趣味相結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媒介提供的產品,雖然是好的產品,但并不一定是觀眾喜歡的。只有迎合受眾的口味,媒體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但一味迎合受眾,便會喪失了媒體自身定位和特色,失去了媒介的品位和發展方向。
四、電視傳媒媚俗化的倫理選擇
(一)防止電視媒體過度商業化
為使媒媚俗化現象得到遏制,必須防止電視媒體只看重產品的商品性和產業性,而忽視媒體的公益性和社會責任。商品性并不是信息傳播的唯一屬性和最重要的屬性,媒體不能一味“向錢看”,應注重發揮媒體的社會功能,擔負起信息傳遞、輿論引導、宣傳教育、民主監督的功能,以社會效益為先,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行發展。
(二)準確定位,凸顯特色
電視媒體必須對自身有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定位,依靠特色來吸引受眾,而不是一味以媚俗化的內容迎合受眾口味。媚俗化雖能在短期吸引受眾關注,但絕不是媒體長期發展之道。在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電視媒體必須不斷反思,創新節目形式,用媒介融合包裝人文節目,使其與市場接軌,實現公益性與娛樂性的雙贏。
(三)提升品質,樹立精品意識
電視媒體應注重提升節目品質,樹立精品意識。中央電視臺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雖是一檔人文節目,但其在傳播方式和理念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它從青年受眾出發,在尊重青年受眾需求基礎上,實現了創新。因此,媒體應以內容取勝,向大眾推出精品,保持媒介的品位和品味。
(四)強化社會責任和倫理意識
媒介從業人員應加強行業自律,堅守職業道德,強化倫理意識,明確社會責任。通過專業培訓、外出學習等方式,提升媒介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整合傳媒隊伍,提升傳媒素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注重以創新取勝,而不以犧牲公眾的利益為代價,以媒體的倫理精神作為行動指南,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提升服務公眾的道德意識,并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引導。
(五)加強媒體監管,營造良好社會風氣
要使傳媒媚俗化得到遏制,還需要強化外部監管機制,完善監督體系,加強對媒體的管理,規范媒體行為。加強黨對媒體的領導,確保媒體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完善對電視節目播出的審查制度,過濾格調低俗的節目,推出新穎有創意的高品質節目。同時,電視媒體應發揮教育功能,注重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使低俗、媚俗的傾向有所扭轉。
結語:
傳媒媚俗化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根源,它和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要完全消除傳媒媚俗化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一些合理的方法對傳媒媚俗化進行遏制,使電視媒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受眾需求和媒體定位、眼球經濟和倫理道德之間取得平衡,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趙雅文.大眾傳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聞知識,2005,4:26.
[2]鄭根生.論當代傳媒倫理的困境[M].臺灣:臺南書局,2005,9.
作者簡介
岳琪(1990-),女,云南個舊人,漢族,碩士,研究方向為現代新聞理論,新媒體研究。
(作者單位:保山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