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人才、提升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也是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諸多問題的關鍵之一。我國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規模迅速擴大,教育辦學質量也穩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但也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發展;前景
一、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目前,我國已經形成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公辦、民辦共存,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結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初步建立了專業設置、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產學研結合、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成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趨鮮明,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強勁,產業結構不斷升級調整,許多企業已開始升級換代,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陸續出現,帶動了我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轉型。但就勞動力市場變革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而言,職業教育滯后的現象則更加明顯。
首先,由于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大規模擴招之后,相應的實驗實訓設備以及師資嚴重不足,最終造成職業教育質量偏低,使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其次,由于諸多原因,職業教育結構的調整沒有實現與勞動力市場對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協調一致。現代化生產不僅要求勞動力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3 ]。而現在許多中職學校的畢業生無論是在理論基礎還是實踐能力方面都未能很好滿足社會生產的實際需求。至于高職院校,其結構調整的步伐相對比較緩慢,無法滿足勞動力市場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最后,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而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教學設備、教學方法等仍存在著相對落后的情形,導致相當數量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所形成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無法適應科技、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造成了教育資源上一定的浪費。
二、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1. 傳統觀念的制約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重文憑,輕技能”。這樣的社會觀念和思維定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民的思想,老百姓都普遍認為職業教育是“不入流”的教育是“難登大雅之堂”的教育。人們對技術工人的身份、地位等存在著異樣的眼光。這一問題嚴重地削弱了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也加劇了就業壓力。因此,要為職業教育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樹立正確的職業教育觀,同時還要有正確的政策導向和相應的制度措施,進一步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消除用人政策歧視,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從而提高技術工人合法地位、享受良好待遇和社會福利保障等問題。
2. 招生政策無法保證生源質量
從現階段的高考錄取來看,職業院校招生是在最后一批錄取,而這幾年的普通高校擴招,使得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一直得不到保障。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與以學術目的為主的學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而且貫穿在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三級教育之中,并非低層次、低水平的高等教育,更非專科的一種變形。”所以,招生政策的平等透明,也是解決目前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
3. 專業設置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適應
職業院校在確定專業設置時,有的還存在著不重視對專業人才供需狀況的現實情況,也缺乏科學有效的專業體系和管理方式,沒有形成與地方經濟的主導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并且沒有立足于職業院校自身辦學實際條件和辦學特色的發展規劃。有的職業院校還不顧自身的發展水平與辦學能力,盲目向本科院校發展,設置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如動漫、會計、設計等專業。由于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科學化,使得畢業生所具備的技能基本上都是簡單的操作,且勞動強度大。
4. 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實訓教學環節落后
有的職業院校專業課程的學科化教學與普通院校相差無幾,有的職業院校甚至出現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普通院校相一致的情況,這就使得職業教育特色的缺失。另外,由于受經費等的限制,許多職業院校實踐、實訓的條件較差,專業課教學往往停留在課堂理論教學上,導致學生的技術素質和動手能力相對較差,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顯。
5. 職業教育資源匱乏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能人才,其對師資、生源及教學設備的需要均有著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要求。但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分配機制不健全、不合理,技術人才的社會地位低下,造成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停留在是“低層次”的教育觀念上,使得無論是政府投入、師資配備還是學生質量上均明顯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致使職業教育成為“低水平教育”。
三、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前景
技能型人才的緊缺,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瓶頸。按照我國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在今后一個時期,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技術設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都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能、職業水準、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未來勞動就業的格局客觀上構成了龐大的就業培訓需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要發展,社會要和諧,都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來支撐,需要合理的教育結構來幫助其實現。當前我國總體上最大量需要的還是職業技術人才、應用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應積極推進職業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面向百姓、面向全社會的職業教育,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解決就業壓力與就業矛盾、構建合理教育結構的重大戰略,深化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以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為核心,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保障職業教育招生,對職業教育學科課程和專業設置的優化,有職業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具有高技術、高水平、高素質的應用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孫亮波. 高職教育的現狀和發展研[J]. 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7,(5)
[2] 梁紅梅. 對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 教育導刊,2008,(2)
[3] 馬樹超,郭揚. 關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戰略及對策思考[J]. 職教論壇,2008,(1)
[4] 湯大莎.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5):8.
[5] 張瑤祥. 關于工學結合高職教育培養模式問題的探討[J]. 職教論壇,2007(9):15.
作者簡介
馬亮勇(1993—),男,壯族,廣西南寧人,教育學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職業技術教育學學術碩士2017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學。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