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琦
摘 要:作文是學生書面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體現,是衡量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尺度,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和深入,高中作文教學也在不斷進行實踐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展,但作文教學仍處于泥淖之中,普遍處于低效狀態。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寫作困難多,忽視閱讀積累,寫作習慣差,課堂體驗差。教師對作文教學重視不夠,作文教學無序,專業理論欠缺,評價方式單一。高中作文有效教學關注高中作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即教師將有效教學理論和高中作文教學聯系起來,遵循高中學生認知發展和身心發展規律,遵循高中作文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盡可能少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積極投入作文寫作,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和表達能力。有效的作文教學要有合理的教學目標、恰當的教學策略、多元的教學評價和多樣的課外輔助。
關鍵詞:高中作文;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怎樣上作文課,作文課上什么,學生的作文要達到什么水平,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問題。從總體上言,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把握以下總的原則:以備課為綱要,以講授為引領,以習作為主體,以評價促修改。要想讓作文更有效,更高效,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就不能一味地強調上述環節的一個或是幾個,只有當這幾個環節共同發揮作用,并能相互促進的前提下,學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有效提升。
一、讓我們的備課更系統
(一)備《教學大綱》,兼顧考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教學大綱》)是教師教學工作的總指揮,也是教學的總目標。中、高考是教學的指揮棒,中高考中作文寫作標準也是對寫作能力的細化。中、高考的考點就是《教學大綱》關于作文教學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師必須要對中、高考的命題走向、趨勢、命題規律有一定把握,對中、高考作文的考點有深入的研究和總結。除了本地區外,教師還要放眼全國各個省市地區命題特點,命題新趨勢、新變化,做到統籌兼顧,這對于寫作教學的指導大有裨益。
(二)備教材,理清脈絡。
高中作文教材結構為:
必修一
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
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
必修二
直面挫折 學習描寫
美的發現 學習抒情
園丁頌歌 學習選取記敘的角
想象世界 學習虛構
必修三
多思善想 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
學會寬容 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
善待生命 學習論證
愛的奉獻 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部編版(2017年)初中教材結構為:
七上
熱愛生活 熱愛寫作
學會記事
寫人要抓住特點
思路要清晰
如何突出中心
發揮聯想和想象
七下
寫出人物的精神
學習抒情
抓住細節
怎樣選材
文從字順
語言簡明
八上
學寫傳記
學習描寫景物
語言要連貫
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表達要得體
通過對教材的梳理,我們發現,高中的寫作教材編排遵循由寫人、事、景到寫情,再到議論這樣的主線,即寫作由具體到抽象這樣的順序,穿插著一些如“虛構”這樣的寫作手法。這是與中學生的認識、思考規律相吻合的。
(三)列計劃,統籌安排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考點、教材的要求對寫作單元做進一步的整合,形成適用于寫作教學的具體計劃,細化每一層次的能力要求,把對學生寫作的培養滲透到每一個作文教學板塊中。
結合新版的初中教材,我把七年級上冊的寫作單元從目標和內容兩個方面進行整合。
訓練目標:
1.培養寫作興趣,使學生想寫,愿意寫。
2.培養觀察、聯想、想象的方法。
3.養成良好的思考和表達習慣。
訓練內容:
1.觀察事件,完整地、有條理地敘述。(包括新聞、消息)
2.觀察人物,抓住特征,要有立體感。
3.在敘述、寫人的基礎上,結合人生的認識,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4.運用聯想和想象等手法,豐富寫作內容。(不提倡虛構)
二、讓我們的講授更具魅力
在作文教學中,作文課到底需不需要講?當然需要。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確什么時候講,講什么,講多少,不能只談寫作方法,講套語。
所謂的“講”應理解為學生的主體與教師指導的結合,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授。從教師角度講,寫作要從備課開始,但從學生角度看,寫作則要從閱讀開始,臨摹是寫作訓練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所以,我把寫作課改名為“讀寫課”,“以讀代講”要遠勝于“只講不讀”,教師如果要講,那也要有學生讀書作為前提,然后進行指導和點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否則,一切脫離了閱讀實踐的講解等于做了無用功。沒有高效的讀書,就不會有高效的寫作。
初中部編版的教材在讀寫結合上是下足了功夫,如七下第一單元寫作單元“寫出人物的精神”,本單元的課文都寫“人物精神”的典范,鄧稼先,聞一多,孫權,魯迅都是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他們在科學領域、文學世界和政治舞臺上都有著不俗的貢獻,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教師在教授課文的同時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寫作,感受人物精神內涵時,也要體味作者浸潤其中的情感,做到觸類旁通。
例如在講《鄧稼先》的時候,我們在課上把鄧稼先的精神歸納為三個方面:在個人理想層面上,他熱衷于科技事業,不懈追求;在個人修養方面,他為人質樸、公正、無私、吃苦耐勞;在國家層面上,他無私奉獻,責任心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由此我進行點撥,鄧稼先他既是一個偉大的人,又是一個平凡的人。偉大之處在于,鄧稼先在祖國的“兩彈”事業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他又很平凡,凡是接觸他的人都能感到他的“默默無聞”,很多人不懈追求的榮譽、地位和他的平和、質樸比較起來都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取得鄧稼先那樣的豐功偉業,但是像鄧稼先這樣不露鋒芒的默默奉獻者還是數見不鮮的,我們身邊的人是不是也有與之相同的可貴精神呢?平凡的人亦可使我們動容。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紛紛發言,言談自己身邊令人感動或是可歌可泣的人,分析他們可貴的精神品質。
通過這些點撥,學生的思路就豁然開朗了,寫人,不能只限于動作、外貌、神態、語言、心理等直接描寫,還要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這樣,一個人物才更形象、飽滿。
由此可見,對作文的講解完全可以在課文教學中滲透,講解即點撥、啟發,對于寫作方法,講解時一定要結合文本,切不可空談。所以,我們不能光靠在寫作課上完成作文教學任務,不能在思想上形成這樣的誤區:閱讀課是閱讀,寫作課才寫作。“閱讀和寫作脫離”是與學生的認識、思考規律相悖的。
三、讓我們的寫作訓練更有效
(一)寫作訓練針對性越強就越有效
我把寫作訓練形象地比喻為做廣播體操,廣播體操可以使學生的身體得到全面的鍛煉,但是你要一節節地做,每一節只能訓練身體的一個或幾個部位,最終到跳躍運動才是綜合運動。寫作也是如此,我們要把寫作變成“分解動作”,最后的“綜合”便水到渠成。
(二)關注學生表達,也要重視積累
1.口頭表達——既省時又有效
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介紹一本書,或者分享一篇好的作品,學生通過輪流上臺的機會使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在課上,教師還可以通過口頭的形式讓學生用新學的成語或是俗語進行造句,或者把幾個詞連貫起來,完成一個小片段。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再現某個情景。這些對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很有幫助。
2.書面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古人治學講究“厚積薄發”,“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說要看,要博覽。因此,我把學生的積累本命名為“文海拾貝”。
既然是“文海拾貝”,那么我們就需要讓孩子廣泛積累。精彩的片段、哲理警句、名人名言、優美的詩詞、寓言故事都是學生收藏的對象。如果每周積累兩次的話,那么教師要對其中的一次積累明確積累的內容。比如這周積累寓言故事(記敘),下周可以換成哲理警句(議論),再下周還可換成精彩的片段(描寫)或是優美的詩詞(抒情)。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分題材積累。
“文海拾貝”本還有讀書筆記的功用。初中要求學生閱讀的名著,我都讓學生在“文海拾貝”本上落實。讀書筆記分為幾個部分。(1)明確進度。本周讀了哪些章節?從幾頁到幾頁?閱讀完成全書的百分之多少?(2)精彩語句的摘抄。(3)閱讀部分的概括。(4)自己的體會或是思考。這樣閱讀就能落到實處,也為我們的寫作準備了很多素材。
(三)周記放寬體裁和題材,同時要明確要求
眾所周知,大多數地區中、高考對作文的要求都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事實上,除了詩歌以外,考生大都寫的是廣義上的散文,其他文體幾乎沒有考生眷顧。因為在學生平時的習作中,以及教師對寫作的教學,大多數是以“散文”為主的。作文的訓練,歸根結底還是人思維的訓練,單靠一種文體,不足以達到發展學生思維的目的。至少,我覺得,其他文體的訓練是對以“散文”為主的作文教學的必要補充。比如,新聞消息,可以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簡潔、明確,結構的嚴謹;小說可以通過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進行烘托,突出情節的安排;相聲劇本的創作(20世紀80年代產生的歌功頌德相聲和以郭德綱為代表的新相聲除外)也可促使學生洞察社會現象,深入思考。詩歌雖然被很多考試排斥在外,但我把通常意義上的“周記本”改命為“青春話記”,以彰顯她的“包容性”。
同樣,“青春話記”每周進行二次的話,那么其中的一次我要規定題目或話題,并明確任務。需要說明的是,每周“青春話記”與作文教學的進度可以不一致,但一定要有關聯。
以七下為例。
第一周 板塊:我與家庭
話題:感悟成長苦樂
寫法提升:領悟道理,畫龍點睛
第二周 板塊:我與自然
話題:感受四季風情
寫法提升:描摹生動,善用修辭
第三周 板塊:我與社會
話題:敬畏平凡人生
寫法提升:關注凡人,捕捉細節
第四周 板塊:我與人生
話題:奠定人生基石
寫法提升:選準意象,學會象征
第五周 板塊:我與文學
話題:走近寓言童話
寫法提升:借助聯想,委婉表達
第六周 板塊:我與文化
話題:感受民風民俗
寫法提升:場面描寫,烘托主題
從第七周起,循環第一周的板塊,另立話題,以此類推。每學期循環三次,這樣學生對作文常見的題材都有一定的了解,考試的時候就能駕輕就熟。
四、讓我們的評價機制更多元
寫作的評價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而是學生習作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寫好作文的開始。教師應把批改作文當作一次與學生進行交流的環節,用與學生商榷的方式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盡量多批少改,鼓勵亮點,在和學生的討論中委婉地指出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啟發學生自己去修改。
(一)個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