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
摘 要: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來說,其素養主要在于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利用年代尺將中外歷史和發展貫穿起來,促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掌握歷史發展、時代特點等,最大限度地提升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幫助學生建立認識、分析和理解歷史的認知系統,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素養。重點描述和探討了巧用年代尺,提升歷史素養。
關鍵詞:年代尺;歷史素養;初中
歷史素養指的是經學習教育和自我積累沉淀,將學習到的歷史知識、思維和能力有機結合,構成在歷史視角基礎上分析解決問題的個性心理品質。為了滿足綜合素養教育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感知,還應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本質,將歷史知識貫通。以下主要介紹如何巧用年代尺來提升學生歷史素養。
一、開啟思維,理順歷史脈絡,以歷史行論證
歷史指的是發生在過去特定時間的事件,而當前社會不僅是歷史的發展,也是其延續,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不僅需要合理講解歷史事件,還需要將歷史事件置于一定歷史環境內進行全方位解析,建立正確的歷史觀,利用年代尺創設一個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歷史,在時空框架中放置相關的重要歷史人物以及事件,基于此理順歷史脈絡,引導學生體會歷史震撼力和生命,樹立正確的三觀。
比如在《羅馬帝國的興衰》教學中,多數學生認為從羅馬共和國發展到羅馬帝國說明了歷史在倒退,對羅馬歷史的發展脈絡缺乏了解和認識,此時教師應告知學生結合所需的羅馬歷史知識,將零散的歷史事件制作成年代尺,如下圖1所示,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年代尺的制作中梳理出清晰的羅馬歷史,探索羅馬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思考羅馬帝國為何會取代羅馬共和國,通過歷史史實和年代尺構建清晰的歷史脈絡,保持辯證態度看待歷史,建立動態的歷史學習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邏思維和豐富想象力,提高歷史素養。
二、縱橫對比,建立歷史體系,以歷史為借鑒
任意歷史現象的出現都具有特定的因果關系,在日常歷史教學過程中,許多專業知識較強的學生也經常會發生混淆情況,其原因在于不能學以致用,且許多歷史事件較為相似,但在不同環境中可能得出不盡相同的結論,因此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歷史發展的每部分進行深入分析,并進行對比,以此將復雜繁瑣的歷史史實簡單化,容易從中尋找出史實的聯系和區別以及規律,將其作為借鑒,而年代尺可以幫助學生從歷史現象中開展縱、橫對比,掌握差異,發現歷史現象間的本質。
比如在國共兩黨關系復習課中,多數學生認為國共兩黨歷史演變是相同的,而事實上,國共兩黨關系演變雖然相似,但存在一定的差異,此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國共兩黨相關的史實,即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時間及事件;相關戰爭等,基于此指導學生制作國共兩黨關系演變年代尺,如下圖2所示,之后讓學生寫出A、B、C、D四個歷史時期的主題;日本局部侵華和全面侵華的時間及事件;1948—1949年三大戰役和意義等,引導學生了解國共兩黨的演變過程,對比國共兩黨發展差異、三大戰役的不同點和相同點等,由此可知,通過年代尺可以建立完整的歷史時序,讓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示歷史史實,對國共兩黨歷史演變進行深入分析和對比,以此拓展學生視野,建立科學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沿著縱向、橫向探索歷史知識關系和異同點,了解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及時轉變歷史思維,形成具有價值的獨到見解。
歷史是現今與過去的對話橋梁,而年代尺可以將歷史演變過程按照時間順序呈現出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應用年代尺,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更深入地了解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形象、抽象以及邏輯思維,有助于學生感受歷史魅力和生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歷史素養,促進歷史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湯利剛.巧用年代尺助力有效教學:以《羅馬帝國的興衰》一課教學為例[J].科教導刊,2016(12x):139-140.
[2]黃迪明.串聯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的妙用[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7(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