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226100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法院 江蘇 海門)
共享經濟的發展趨勢,在今年不僅已經是非常明顯的趨勢,而且已經產生了許多新聞熱點和爭議。現實生活中有貼近生活各個領域的共享經濟,如交通、住宿、辦公、金融等方面,也有平常百姓不常見或不常用的幕后領域。共享經濟產生其實是多項技術及平臺的整合產生的結果,其不僅促進了自身概念的成熟發展,更催生了多個創新平臺,提高了資源利用和配置效率,從長遠來看,是對目前中國乃至全球資源緊缺,環境保護都益處頗多的經濟發展模式。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由美國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瓊·斯潘思最早提出,學術界的主流定義為“透過社交網站線上服務,基于非商主體之間的獲取、給予或共享商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
我國現今的“共享經濟”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共享單車(如:ofo)為代表,該類型往往只具有資源的提供方與使用方,實際上是傳統的租賃經濟在網絡大數據時代的變體,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模式;第二類以網約車為代表(如:滴滴打車),該類型即為“產能過剩+共享平臺+人人參與”,基礎上閑置資源的提供方、使用方、平臺方三方共贏的共享經濟模式。
規制騙取補貼的行為,首先應當明確騙取補貼的行為到底是民法上的合同欺詐,還是刑法中的合同詐騙?區分二者應當遵循刑法謙擬原則、民事賠償優先原則。二者雖然均具有“故意隱瞞真相”“故意利用虛假事實”等要件,但是在民事欺詐中存在著真實交易的意圖,合同詐騙則完全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合同只是掩蓋其非法獲得財產的一種手段,并沒有真實的交易目的。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目的,行為的目的外化于行為中,因此應當根據具體行為來反觀其目的。對于騙取補貼的行為,其性質應當屬于合同詐騙。這種行為的主觀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騙取專車平臺公司的補貼,外化的客觀行為是訂立虛假訂單,本身沒有履行訂單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合同詐騙。在情節嚴重的情況下可以采取報警、起訴等司法手段維護其權益。雖然共享平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歸根結底是商主體,其措施和手段還是有限的。對于騙取補貼的行為,行政部門包括信息部門、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和公安部門可與共享平臺通力合作,共同打擊。對于共享平臺車輛的肇事和違章信息也可以第一時間反饋到平臺,對于違章次數過高、分數不達標等不符合網絡預約出租車駕駛員要求的司機,還可以及時停止其接單活動,以保證行車安全。監管部門可根據監測數據對騙取補貼、下空單的駕駛員第一時間采取警告封號等措施,或者第一時間反饋到共享平臺,以維護正常的共享經濟秩序。

歸責原則和保險制度關系密切,完善的保險制度可以幫助投保人分擔風險,尤其在新興的共享經濟中,保險制度的引入可以為整個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由于共享汽車的特殊性,在進行交通事故賠付時,一些非平臺自營私家車主所購買的機動車強制責任險不能用于理賠,而一些私家車主為了獲得賠款,隱瞞其為網約出租車的事實并且要求乘客協助隱瞞。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車主極有可能面臨極其高額的保險費用,或者與保險公司解約,甚至直接被納入征信黑名單中。 首先,根據《管理辦法》的規定,平臺應當為車輛投保,或者平臺和駕駛員按比例投保。其次,要確定保險期間和保險險種。可參考美國加州的保險制度將保險期間進行分段,在不同的時間段適用不同的險種。保險期間可確定為駕駛員接入平臺客戶端到關閉平臺客戶端的期間。最后,應當科學設計保險費率,在網絡預約出租車的保費設計上要嚴格審查注冊車主的信息、交通駕駛信息,并通過大數據判斷車主的活動范圍、里程等要素,以此作為收取保費的基礎。此外,由于共享經濟具有互助分享性,可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特點與保險公司合作,為“順風車”專門設立救助基金。救助基金制度可以保障乘客、駕駛員的權益,也分擔了共享經濟中的風險,可以為共享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自滴滴打車成立至今,共享經濟在我國發展己有近十年。這種新型經濟活動的蓬勃發展雖然給我國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與挑戰,讓我們的經濟生活陷入了以監管與信用問題為代表的困局,但它更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與供給側改革的號召下,共享經濟模式無疑是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新形勢的必由之路。因此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共享經濟進行規制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