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琳
(223001 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江蘇 淮安)
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善的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保障體系。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婚姻家庭觀念發生巨大變化,離婚率明顯上升,婚姻家事案件的數量逐年遞增,離婚案件占據婚姻家事案件的絕大部分。近年來,婚姻家事庭在我國法院系統中已經普遍設立,形成了家事審判的專門制度化,更好地適應日益增加的婚姻家事案件的審理需要,多元化解決婚姻家庭矛盾。在公正高效處理婚姻家事案件的同時,法院同時承擔著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重要職責。
在婚姻家事案件中,因家庭暴力問題導致離婚的案件不在少數,因家庭暴力犯罪的場所相對私密,一般不會有第三者在場,難以留存證據,在受到傷害沒有及時到醫院就診開具診斷證明也沒有及時報案,左鄰右舍的知情人也不愿意出庭作證。[1]審判過程中男方不承認實施過暴力,婦女也提供不出有力的證據,同時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取得的證據的合法性很難得到認同。
一半以上的離婚案件中與離婚婦女密切相關的是住房權的保護問題。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結婚時的房屋多由男方購買或由男方付首付,婚后夫妻雙方共同還貸。因新婚姻法的修訂,離婚之后房屋歸產權人所有,導致很多婦女住房困難,離婚意味著無家可歸,有的人在朋友家借住有的在外租房,使得離婚婦女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家庭重組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在離婚案件中,子女是最大的受害者,有的離婚案件對子女的撫養權你爭我搶,有的離婚案件夫妻雙方都拒絕撫養子女。父母是孩子成長歷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減少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是社會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
首先,對于家庭暴力案件,落實證人作證,對不愿出庭作證的知情人,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對出庭作證的證人給予適當的補償,對于涉及到案件的主要事實的重要證人在法院做工作后仍不愿出庭作證的,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取證;其次,對于“與他人同居”的證據采信要從寬把握,合理分配舉證責任,在女方提供了初步證據后,應由男方對證據作出合理解釋或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如果男方舉證不能,則對女方提供的證據予以采信;[2]最后,婚姻關系是嚴肅復雜的倫理關系,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擁有絕對排他的權利,如果男方雖未與他人同居,但經常性的與其他異性保持不正當性關系,該行為也是嚴重損害女方權利,離婚時男方應當給予女方合理的賠償。
在離婚案件中,對于夫妻共有的房屋,應本著照顧女方尤其是與子女共同生活的女方的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子女判給女方的情況相對較多,同時女方的經濟能力因生理特點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離婚后重新獲得房屋相對比較困難,為了能讓子女有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法院在調解或判決時應從保護婦女兒童利益的角度出發。如果離婚后房屋由男方所有,女方確實因經濟原因無法另行租住房屋,法院經調查屬實可以支持女方的暫住要求或由男方為女方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
目前的婚姻家事案件中涉及離婚的案件,法官主要考慮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主要焦點仍集中在夫妻雙方,而恰恰忽略了離婚案件中受害最深的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時,應將未成年子女的妥善安置作為離婚的條件之一。另外,如果未成年子女患病或殘疾,應對夫妻二人的離婚請求進行嚴格審查,如果未成年子女正處在中高考的關鍵時期,也應當對夫妻二人的離婚進行限制。在離婚案件審理中,應當把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放在首位進行考慮,如果出現夫妻雙方都拒絕撫養子女的情況,法院應對夫妻雙方進行法律宣傳教育,如果協商不成,可以限制雙方離婚,或經多方衡量將子女判給撫養子女更合適的一方,并與當地居委會溝通,監督子女撫養情況。
綜上所述,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是法院在審理婚姻家事案件的過程中應當予以優先考慮并妥善處置的問題,我們應當從保護婦女住房權、落實過錯損害賠償以及妥善安置未成年子女等方面出發,在妥善處理案件的同時,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