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垚鑫,鄒 妍,馮穎超,劉凱捷,王小合
(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
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是以中醫治未病思想為指導,運用中醫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及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連續的檢測、評估和干預,實現以促進人人健康為目標的新型醫學服務過程。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對健康維護、改善需求的日益增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促進健康老齡化,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1]。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大多聚焦于相融性的理論研究,對實際認知與需求情況的研究較少涉及[2]。本研究從社區老年人的認知與需求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了解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現狀與不足,為進一步提高社區老年人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從杭州市拱墅區、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余杭區五個區各隨機抽取2個社區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入選標準:①年齡≥60周歲;②社區常住居民(居住年限1年及以上)。排除標準:①不能清楚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老年人,如精神障礙、癡呆、重癥、嚴重認知障礙等;②依從性差的老年人。
《社區老年人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認知及需求調查表》內容包括:①個人情況;②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認知及需求情況。調查問卷經預調查修改后定稿。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輸入和校對。利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人口學調查、個人健康狀況、認知與需求情況的有關數據做統計性描述。其中連續性變量采用平均值和標準差描述,分類變量采用頻數和構成比描述,綜合分析社區老年人對于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認知及需求情況。
現場調查人員由培訓合格的課題組成員組成。問卷交接時,認真核對。采用雙人雙錄入,對錯誤進行及時核實并修改。問卷錄入完畢之后,抽取5%的問卷進行重復錄入,查看質量情況。
2.1.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實際發放480份問卷,有效回收441份(91.8%)。被調查者中以60~69歲為主230人(55.3%),70~79歲167人(37.9%),80歲以上44人(9.9%);男244人(55.3%),女197人(44.7%);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372人(84.6%);與老伴同住234人(53.1%),其次是與子女同住38人(8.5%),獨居37人(8.4%);政治面貌以群眾為主369人(83.7%);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337人(76.4%)。退休前職業以普通職員為主246人(55.8%),家庭人均年收入以1~3萬元居多182人(41.3%),其次是3~5萬元129人(29.3%),5萬元以上108人(24.5%),1萬元以下22人(5%);98.2%的老年人享有醫療保險,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235人(53.3%)、城鎮居民醫療保險143人(32.4%)、新農合40人(9.1%)、公費醫療11人(2.5%)、商業保險4人(0.8%)。
2.1.2 健康狀況自評情況
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自評結果顯示:93人(21.1%)認為自我健康狀況非常好,195人(44.2%)認為較好,129人(29.3%)認為一般,僅有24人(5.44%)認為較差或非常差。近兩周內疲勞程度輕度及以上人數占77.8%;睡眠質量一般有123人(27.9%),較差及非常差29人(6.6%);47.2%的人近兩周內有經常性的頸部、腰部、骨關節疼痛;19%的人出現腹瀉、便秘、大便不正常的情況。此外,對社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況調查的結果顯示,56.0%的老年人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患一種慢性病的有136人(55.1%),2種及以上111人(44.9%)。其中慢性病患病率較高的前5種疾病依次是高血壓(43.4%)、冠心病(14.4%)、糖尿病(11.5 %)、關節炎(10.5%)、高脂血癥(4.8%)。
2.2.1 檢測
調查中,社區老年人對中醫體質辨識了解的有123人(27.9%),不了解的有318人(72.1%),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并愿意參與該服務的有415人(94.1%)。
2.2.2 評估
在對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評估服務認知情況調查中,社區老年人知曉中醫健康狀況風險評估服務的有101人(22.9%),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該服務的有215人(48.8%);知曉中醫健康咨詢服務平臺的有88人(20.0%),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該服務的有282人(63.9%)。
2.2.3 干預
在對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干預服務認知情況調查中,社區老年人對中醫健康教育活動的知曉情況最高為208人(47.2%)、其次是知曉中醫保健服務168人(38.1%)、知曉中醫健康教育資料150人(34.0%)、知曉中醫健康教育宣傳欄137人(31.1%)、知曉中醫技術指導111人(25.2%)、知曉中醫健康管理檔案99人(22.4%)、知曉中醫情志養生89人(20.2%)、知曉中醫養生運動50人(11.3%)。在社區老年人希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的服務情況中,希望開展中醫保健服務的老年人數最高為282人(63.9%),其次是中醫養生運動269人(61%)、中醫技術指導238人(54.0%)、中醫情志養生221人(50.1%)、中醫健康教育186人(42.2%)、中醫健康教育宣傳欄166人(37.6%)、中醫健康管理檔案159人(36.1%)、中醫健康教育資料129人(29.3%)。
對中醫適宜干預技術的認知及需求情況中,老年人對于中藥治療的知曉人數最高為388人(88.0%),其次較高的分別為拔罐343人(77.8%)、艾灸289人(65.5%)、刮痧287人(65.1%),最低的是放血療法58人(13.2%)。需求情況調查顯示需求最高的干預技術也是中藥治療有93人(21.1%),而其他針灸、艾灸、拔罐、刮痧、穴位敷貼等干預技術均不超過10%。社區老年人對于上述相關知識通過電視途徑而了解的為148人(56.2%),其次為醫生告知233人(52.8%)、家人朋友告知187人(42.4%)、社區宣傳175人(39.7%)。
針對不同的偏頗體質及健康狀況需選擇不同的干預手段,本調查以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干預慢性病的效果為例。在中醫干預手段有效性知曉情況調查中,不知道哪種干預手段對于某一慢性病有效的人數均占總人數的一半以上;相關干預技術手段中,認為中藥能有效干預各種常見慢性病的人數比例最高,均占15%左右,而認為其他手段對某一慢性病有干預效果的人數比例均小于5%。詳見表1。
社區老年人對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務的需求情況調查顯示,需要情況為一般的是267人(60.5%);在假設自費支付的情況下,愿意參與的人數為206人(46.7%);在假設部分納入醫保支付的情況下,愿意參與的人數為411人(93.3%)。詳見表2。

表1 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干預慢性病的有效性認知情況 %

表2 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的需要及需求水平 %
目前我國眾多研究將中醫治未病作為一種理念,但中醫治未病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方法,一種保障健康的手段,具有豐富的內涵。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是通過中醫體質辨識技術手段進行健康檢測、健康狀況風險評估問卷進行評估及構建健康檔案,開展中醫健康教育、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適宜技術及中醫運動、情志、膳食等多種中醫保健服務進行健康干預形成的一個閉環結構[3]。社區老年人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就是要以社區老年人為服務對象,針對性的開展中醫體質辨識、評估健康風險及對偏頗體質及健康風險進行干預。
本次調查發現,社區老年人對于中藥、拔罐、艾灸、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的認知水平較高,這與中醫藥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但對于中醫適宜技術在慢性病的干預過程中起到的效果、中醫體質辨識、中醫健康狀態風險評估及中醫健康教育、中醫養生運動、中醫情志養生等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具體服務項目的認知偏低。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社區老年人本身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不具備充足的醫學知識,且社會對于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項目的宣傳較少,以及長期以疾病為主的傳統醫學模式的沖擊。目前我國中醫藥多用于治病,中醫治未病的預防保健功能越來越淡化[4],這一現狀也導致了社區老年人僅僅知曉中藥、拔罐、艾灸、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對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及干預效果認知較低。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健康問題越發突出[5]。本次調查也顯示56.0%的老年人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較多,但在干預方式的選擇上,61.4%的慢性病采用的是西醫手段進行干預。社區老年人較少選擇中醫技術手段干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認為中醫干預花費時間長、過程繁瑣不易操作和不知道中醫干預是有效果的3個方面。對中醫適宜技術的需求調查發現,社區老年人對于中藥、艾灸、拔罐等干預技術的需求較低。根據“知信行”理論[6],社區老年人對于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干預服務效果的認知水平較低,也是導致其對于服務的需求較低的一個原因。另外,本次調查顯示如果將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部分納入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內,社區老年人對服務的需求水平從自費支付時的從46.7%提高到93.3%,可見社區老年人對于中醫治未病及健康管理的潛在需求較高。對中醫治未病及健康管理具體服務項目的調查顯示,社區老年人對于服務項目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對于中醫技術指導、中醫養生運動及中醫情志養生等實際操作的需求大于對于中醫健康知識宣傳欄、健康教育等理論指導的需求。
老年慢性病一旦出現將不可逆且一般不可治愈,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醫療費用昂貴的特點,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存質量。而慢性病的出現多與中青年時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例如吸煙、飲酒、體力活動不足、膳食、肥胖等危險因素[7]。因此,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要關口前移,以中青年為服務對象,提供中醫體質辨識服務,對于偏頗體質的人群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并針對性的采用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養生運動等中醫保健方法進行干預,降低慢性病發病率,防控老年慢性病的發生及發展。
要落實政府部門在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發展中的保障責任,加強對社區老年人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的財政投入保障,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8]。要加強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完善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運行機制,可考慮將服務列入公共衛生服務包,長期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并做好監督管理工作。
健康老齡化是我國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積極開展社區老年人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9]。合理制定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干預服務項目的醫療保險報銷的范圍和力度,以中醫治未病為核心理念,以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為中心,構筑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三位一體的特色經濟健康保障模式(KY3H健康保障服務)[10],促進老年人對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的利用,激發其潛在需求,助力中國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
在全社會倡導中醫文化。參考浙江小學開設中醫課的形式[11],可以開設社區中醫治未病課堂,關口前移,深入社區青年、中年人群進行宣傳教育,建設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的文化環境[12]。同時圍繞社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充分利用新媒體,可以通過電視、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報刊等多種渠道,加大對中醫適宜技術、中醫運動養生、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等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項目的宣傳力度,使老年人充分了解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提高社區老年人的知曉率、配合度及利用率。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積極推動服務項目的整合,推出家庭簽約醫生與中醫健康管理項目相結合的服務包,根據社區老年人的體質及健康狀況開展針對性的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技術、產品及其干預手段[13]。整合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的資源[14],利用中醫廉價、方便、安全、有效的優勢,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進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從而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疾病預防功能[15],持續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中醫治未病與健康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