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想玲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在區域和國家發展中的引擎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和突出,然而城市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如生態環境污染、體系機構失衡、區域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自IBM于2008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口號之后,世界各國都紛紛參與到了了這一口號的研究與建設中,我國于2011年加入到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軍中,到目前為止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多達300多個。然而在信息技術領域我國的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與先進地區相比還處于弱勢地位,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缺乏科學的指導體系與實踐經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就難免會走一些彎路。本文從智慧城市的概念與內涵,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評價方法的概括三個方面對智慧城市的有關研究進行總結概括,希望能夠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理論幫助。
關鍵詞:智慧城市 評價體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與內涵的界定
雖然有大量的機構與學者在進行著智慧城市的研究,然而不同的學者專家大都擁有不同的視角與切入點,本文從智慧城市內涵是側重于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側重于上層建筑的人文智慧以及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這三種情況對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內涵進行歸納總結并分析總結出各自的優缺點。
(一)側重于“智慧城市”基礎建設方面的“智能”
巫細波、楊再高(2010)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利用以云計算、物聯網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一種更智慧的方法使人類、企業、政府相互交往的方式得到改變。吳勝武、閆國慶(2010)認為智慧城市讓城市的決策者做出的決策之所以更加明智是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把城市空間設施與城市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結合起來提高各個部門之間相互交互的效率這種途徑實現的。美國獨立研究機構Forrester認為智慧城市依托于智慧的計算技術,城市的基礎設施變得更加完備,城市服務變得更加快捷,居民的城市生活更加舒適靈活。
上述的這些學者專家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構建先進的智能化體系,就可以達到高效、精確、便捷的目的。這類觀點的優點是明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以及原發動力,找到了智慧城市的出發點,然而智慧城市本身并不是數字城市,信息城市的延伸,它與數字城市以及信息城市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這類觀點的不足之處在于忽略了智慧城市的其他方面,僅僅只是強調了智慧城市的智能化特點,太過片面。
(二)側重于“智慧城市”上層建設的“人文智慧”
美國學者Andrea Caragliu等(2008)提出了以下觀點: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通過參與式治理來實現,這個參與治理過程是指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以及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胡小明(2011)在此基礎上做了更深入的闡述,他認為智慧城市不僅僅應該是信息化的體現,更應該是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城市的整體得到發展。楊冰之、鄭愛軍(2012)在智慧城市發展手冊一書中提出了“未來的“智慧城市”是一種新型城市形態,這種形態是城市信息化的3.0的觀點。
這些觀點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這類觀點的出發點都是應用現代通信技術等基礎設施解決城市目前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這類觀點的優點是在體現了智慧城市對人文的關懷,可以被市民和城市決策者所接受和認可,不足之處是這類觀點大多數描述了智慧城市的愿景卻缺乏實現這些愿景具體的建設途徑,不具有很強的可行性。
(三)“智能”和“人文智慧”兼顧
IBM(2009)認為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智慧地感知、分析和應對政府在行使政府職能的過程中的相關需求,打造一個更加舒適智能的生活環境。李重照、劉淑華(2011)他們都認為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與互聯網聯合的基礎上進行的,智慧城市不僅僅只是相信技術的使用更應該是讓決策者通過參與式管理能夠更智慧地管理城市。吳余龍、艾浩軍(2011)認為智慧城市實現的基礎是信息基礎設施和實體基礎設施的融合;但是最終的目標為為了使得城市的各方面綜合實力得到提升。
這類觀點以智慧城市的整體發展為切入點,綜合了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礎設施以及人文要素,比較全面的考慮到了智慧城市“智能化”與“人文智慧”的關系。其基本思路是以智能化的信息技術為基礎推動居民和城市的全面發展。存在的唯一不足之處是表達的內容太過于抽象冗長。
二、智慧城市指標體系的構建
不同的機構、學者在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上有著不同的定義與觀點,因此在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本文主要選取歐盟、IBM、上海浦東的智慧城市評價體系進行分析總結。
(一)歐盟的評價指標體系
2007年,為了幫助落后的城市找到自己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幫助發達國家提升自己國家的國際形象,兩大權威機構: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維也納理工大學區域研究中心達成合作,選取了歐盟70余個城市進行綜合研究,評價指標從智慧民眾、產業、生活、移動、治理、環境6個維度進行,在這6個維度下總共下設的二級指標有31個,三級指標更是多達73個。這一套指標體系最大的優點是指標容易進行量化處理操作性比較強,存在的問題是適用范圍有限,一些指標的選取不夠合理。如“居民對歐盟的理解”這類指標體系帶有濃烈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有些指標沒有體現城市智慧化的特征,而且部分指標數據的獲取難度比較大。
(二)IBM的評價指標體系
2009年IBM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的六大維度:居民、通信、能源、商業、交通、供水以及城市服務。并且實現城市發展目標的決定要素是這六大體系的安全高效性。IBM評價指標體系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數據的收集,對于發達國家統計數據比較完整容易獲取但是對于目前很多國家來說,數據的透明度不夠高以及統計口徑不同難以適用。
(三)上海浦東新區的評價指標體系
上海浦東新區關于智慧城市的評價目前主要適用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2.0》,這套評價體系從六大維度進行分析比較,在這六大一級指標體系下設三級指標為37個,總的來說這套指標體系比較全面但是很多主觀性指標不容易量化處理,缺乏可信度。
三、智慧城市的評價方法
在智慧城市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有些指標體系不易量化,這就造成了在評價方法的選取上出現了主觀評價法與客觀評價法兩種。主觀評價法主要是根據專家學者的主觀經驗進行打分賦值,比較典型的有德爾菲法、二項系數法、層次分析法、專家調查法等??陀^評價法,是指通過收集到的實際數據進行內部運算來確定權重的方法,主要包括熵權法、主成分分析法、離差及均方差法以及因子分析法等等。
段虹、張明柱采用了主觀評價法中的層次分析法(AHP),根據專家評分對智慧評價體系中的指標輕重進行衡量。除此之外,《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也是采用這種專家評分的主觀評價法。龔愷、周驥為了探求智慧城市指標體系間的非線性關系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模型對指標數據進行處理。
郭素嫻采用客觀分析法里的因子分析法來對智慧城市進行綜合評價,閆海采用熵權法,利用樣本中收集到的各種的客觀信息進行分析后來計算出各個指標的占比情況??偟膩碚f,主觀賦值法在操作過程中數據的收集比較難,但是可信度與科學性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