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忠民
摘要:土地是生產與生活的基礎,它可為人類的各項活動提供充沛的空間。隨著土地資源緊張程度加深,與之相適應的土地管理工作日益重要。如何正確地展開土地管理工作,直接關乎土地利用率的程度。就時下情況來說,我國土地管理工作所得成效值得肯定,但也應意識到,隨之帶來的問題也不在少數。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下,深度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已然是必行之舉。對此,需要對當下的相關工作展開剖析,綜合實際案例,從中尋求不足之處,并制定出妥當的解決策略,為土地利用水平搭建更高的平臺。相關部門需要通力合作,以主動的姿態去面對問題。于本文而言,則重點分析了其中伴隨的多種突出問題,并制定合理策略,以此提升土地管理質量。
關鍵詞:土地管理 利用水平 問題 解決策略
顯然,土地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在持續擴大。在此背景下,土地管理工作顯得極具意義。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打造出高程度的土地利用水平,是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國的城市進程迅猛,在具有科學性的土地管理引導下,可以打造舒適又不失經濟的城市群,同時能夠創造豐富的生產場所,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一、土地管理科學化的背景及意義
(一)土地管理科學化的背景
總結來說,其背景可從兩方面展開論述:其一,宏觀層面。農村規模在顯著縮減,大量居民涌入城市,在這樣的趨勢下城市需要大范圍擴建,但不同于農村環境,其可開發空間有限,因此這就產生了一種矛盾現象。而城市的擴張已經是一種潮流,這樣的趨勢在未來依然會有所保持,所以迫切需要提升土地管理的科學性。其二,中觀層面。從上世紀開始,我國便踏上了土地管理的道路,這幾十年的征程結出了豐碩成果。但礙于傳統方式的束縛,在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相對滯后狀況,同時各類沖突也時有發生,嚴重阻礙了土地管理進程。這也迫切需要我國在土地管理領域進行改革,以此形成適應于時代需求的方式。
(二)土地管理科學化的意義
可以從兩個層面對其意義展開論述:其一,在資源大體系內,土地是一種,必不可缺的資源,它具有很強的價值屬性。而它不具再生性,因此需要展開科學的管理,力求在有限的空間內,打造出更多的發展可能,同時也可為人類生活創造更舒適的環境。其二,城鎮化是國家,必經的階段,擴張的需求需要得到土地資源的支持,但其顯然是有限的,因此要想化解這樣一種矛盾,就應當依賴于具備科學性的土地管理方式。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化解各類沖突事件,為社會進步打下堅實基礎。
二、當前我國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管理體系需要完善
事實上,要想提升土地資源管理質量,僅僅依賴單個部門的投入是無法實現的。這項工作是一個體系工程,它需要多方的密切配合,在通力合作的背景下,才能形成緊密的管理體系,而這也是做好土地管理的基本要件。成熟的體系具有指導意義,又擁有強大的約束力,能夠促使管理工作煥發新活力,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同時也可以認為,一個殘缺的管理體系無法達到土地管理的預期質量。而在整個管理過程中,需要密切注重土地利用率這一指標,它也是衡量整體管理質量的重要參數。時代發展進程已然超出預期,而相較之下,土地管理體系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進步。它依然停留在過去的老一套層面,整體指導思想存在弊端,管理方式過于老套,信息化程度明顯偏低,諸如此類不足都會導致整個體系的殘缺,而最終將帶來土地管理質量的下降。為了滿足建設需求,同時也為了迎合百姓宜居的生活要求,傳統的方式需要進行改進,打造出高效化的管理體系,使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為整體發展創造更多空間。
(二)土地管理方式有待改進
不可否認,時下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較為突出的問題不在少數,其中以管理方式的落后尤為明顯。事實上,土地管理所涉及的因素非常之多,沒有良好的管理技術顯然無法完成整個工作,其中調研與檔案這兩個環節更加依賴于高質管理技術。時代發展背景下,必定要求土地管理做以相應改變,應當與信息化社會相匹配,引入優秀的科學技術,以此提升管理精度。遺憾的是,時下狀況依然不夠理想,一方面是對遙感等高新技術的使用不夠靈活,另一方面則是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匱乏。土地管理是多因素相契合的過程,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很容易出現監管不力,疏忽重要細節的現象。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將信息技術引入土地管理工作中,以此達到高效高質的效果。
(三)土地管理的公眾參與尚須加強
可做如下兩方面分析:其一,土地管理的最終目標便是為公眾創造更優質的生活環境,提供更多的空間以供生存發展,可以說這是一項惠民的工作,與任何個體都有密切關聯。但從現狀來看,公眾的積極度不夠,對于土地管理抱著無關緊要的態度,這勢,必會影響管理質量。這樣的局面將會堆積出誘發因素,這也是如今土地沖突事件層出不窮的基本原因。其二,個人意愿無法得到實現,此時將會產生利益受損的心理,在種種不平衡的狀態下,通常在制度內不能獲得很好的解決,因此將會突破約束,做出一些偏激的不當行為。這樣的方式明顯違背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夙愿,此外還會造成不良風氣,為整個社會注入負能量。加之公眾對其認知度不夠,因此盲目跟風等不當行為屢見不鮮,這無疑是土地管理中一塊較大的礙路石。
三、當前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的改進策略
(一)科學的實施土地規劃
要想做好土地管理工作,就,必須以合理規劃為基礎。對于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程度均存在差異,其它資源也各不相同,此時在土地規劃上要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準,做出科學的規劃布局,使之能與當地經濟狀況相適應。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也極為重要,這是土地管理工作得以展開的基礎,同時也具有一定約束力。諸如《土地管理法》等已經出臺較久,但始終存在不足之處,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不夠理想。這也是我國土地管理的方向之一,今后需要在相關法規上多下功夫,打造一套科學嚴密的法律體系。
(二)利用先進的土地管理方式
傳統的方式已然不再適用,它的直觀性不強,數據準確性也不夠優良。現如今,諸如遙感技術亦或是GIS等都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們完全可以作為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技術支持,我國需要大量引入此技術,將其靈活運用至土地管理中。不難想象,隨之帶來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夠獲悉各類空間數據,還可以將其通過形象的方式展現在用戶面前。同時,可以獲悉實時的土地資源狀況,能夠在任一時刻全方位地了解土地狀況,而這些均是傳統手工方式無法企及的。
(三)加強政策宣傳
土地管理絕不是各個部門的事,它需要社會上下的密切配合。但是當下公眾對土地管理的興趣不夠濃烈,積極性也有待提升,因此政策宣傳尤為重要。通過此方式,能夠獲得公眾的支持,為土地管理鋪設基礎條件。具體來說,在征地過程中,需要盡可能留有一定空地,以此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相關規劃的制定中,可以參考公眾的意見,實現全民參與,以此突出公眾的重要性。同時可以增強宣傳方式,除了傳統的海報外,還可以引入網絡技術,通過平臺的在線互動獲悉公眾想法。當然,公眾也可以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可以增強土地管理的質量。而后,需要將最終的結果在第一時間反饋至外界,增強土地管理的透明度,令公眾滿意于此。
(四)實現土地管理科學化
如今農村人口大批量遷移,城市時刻處于急速擴張狀態,城鎮化背景下,對土地的需求顯得更加急切。這就迫切依賴于土地管理工作,如何打造合理的空間資源,是城鎮化進程的必備課題。雖然我國在此方面已有一些進步,但是就整體情況而言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具體規劃中存在種種超乎制度之外的行為。而與之對應的管理水平也顯得不足,這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居民作為社會主體,需要擁有足量的生活空間,但又不可影響建筑的擴張。做好土地管理,僅憑單部門的力量是不夠的,它需要多個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團體力量,以此增強管理約束力,提升執法能力。需要引入高新技術,增強土地管理信息化,以此完成更精準的土地檢測,也可以更直觀地獲悉實際情況。任何區域,土地資源都極為有限,但生產活動在不斷增多,只有做好土地管理,才可以營造相適應的發展環境。也應意識到,如今我國土地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沖突事件不在少數,科學化程度不足,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
四、結語
社會在不斷進步,公眾的生活需求也逐步提高,加之生產規模的擴大,土地管理依然是必行之舉。回首可知,我國的土地管理進程艱難坎坷,也經歷了不少失敗,但這些都是寶貴財富,我們需要從中汲取經驗,為今后的工作做以指導。土地管理需要與時代相適應,因此信息化程度必定要得到加強。配套法律的建設依然要繼續,諸多漏洞需要去填補。土地管理并非一時之事,它貫穿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因此需要將其作為長遠策略對待,這也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