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冰
摘要:隨著國家建設發展的逐漸推進,我國市場競爭力被逐漸加強,企業氛圍和經營制度就對其日常的長久生存尤為重要。集體合同制度是指企業工會組織代表職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涉及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相關事項,與企業方通過進行協商談判,簽訂集體合同的程序和規定。它能夠對企業的利于進行有效維護。因此,本文將以此為主要內容,探究如何促進集體合同制度的實現,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會 集體合同制度 企業氛圍
通過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是新形勢下協調企業勞動關系,構建和諧企業環境的重要工作機制,這既是做好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思想基礎,又是保證此項工作持續健康開展的前提條件。因此從企業、企業工會組織、企業職工三方角度看,都應該高度重視、積極促進、密切關注集體協商與簽訂集體合同工作。這有利于企業與職工利益共同體的建立,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促進企業工會維權到位、落實職責,發揮好職工代言人的作用。因此,如何促進有效建設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準確定位,是搞好集體協商與集體合同工作的前提
1.工會組織自身的定位。《勞動法》和《集體合同規定》規定,集體合同的一方主體為企業行政,另一方主體為企業職工,職工是集體合同的主體,工會的身份是職工代表,代表職工參加集體協商。這就時刻提醒企業工會在開展集體協商,訂立集體合同的時候,要定好位、定準位,不要脫離職工群眾,不能僭越主體,不能忘記自己是職工的代表,要站在職工的立場上為職工說話、辦事。
2.集體合同內容的定位。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是訂立集體合同各項條款的底線,集體合同所規定的各項內容不能背離和低于國家頒布的法律、法規的各項政策規定,工會組織應在此基礎上與企業行政積極溝通、努力協商,使集體合同的規定內容更有利于維護和保障職工的權益,尤其是涉及職工工資、福利待遇的相關內容,要最大限度的達到與企業的經濟效益、地區年度工資增長指導線、同類企業職工收入水平的情況相協調,絕不能滿足于底線水平和下限規定。
3.集體合同法律效力的定位。集體合同是書面協議,一經簽訂即具有法律效力,對企業、對職工都具有很強的約束作用,它是企業和全體員工應共同遵守的準則,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條款的標準,不得低于集體合同的規定。工會作為職工的代表要保證集體合同的健康順利實施,,必須積極承擔起監督檢查和對違反集體合同規定現象進行督促糾正的職責,以維護集體合同的嚴肅性。
二、掌握政策,把握實際,是搞好集體協商與集體合同工作的基礎
1.全面了解和掌握與集體協商及集體合同簽訂相關的法律政策規定,為集體合同簽訂提供法律政策保障。集體合同是書面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其基礎和前提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政策規定,這是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底線要求,作為工會組織要代表職工協商和簽訂好集體合同,必須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好《勞動法》、《工會法》、《集體合同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有據、有理、有力的實施協商和簽訂,在法律政策的框架內爭取改善和提高職工的勞動保護、工作條件和工資福利待遇。
2.全面了解和掌握職工關心的重點、熱點問題。工會組織作為企業職工的代表,在進行集體協商與簽訂集體合同前,必須全面了解和掌握企業職工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通過分析歸納區別出個體問題和普遍性問題,區別出集體合同規定涉及范圍內的問題和涉及不到的問題,將涉及范圍內的普遍性問題作為集體協商提出的重點問題,進行協商溝通,以增強集體協商與集體合同簽訂的針對性和代表性。
3.全面了解和掌握本企業及同類企業的相關情況。維護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提高和改善職工的勞動保護、工作條件、工資和福利待遇,是工會組織維權職責的根本體現,也是企業職工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更是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簽訂的不可逾越的本質內容。如何確定“標的”或“增量”,既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的關系密切,又難以忽視同類企業的比較差異。因此企業工會組織,對本企業和同類企業的生產狀況、效益狀況、職工的工資、福利待遇狀況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有的放矢的進行集體協商與簽訂集體合同工作,增強說服力和比較性。
三、健全制度.是搞好集體協商與集體合同工作的保障
1.建立監督檢查制度。要確保集體合同的履行,必須建立切實有效的監督檢查制度,要成立有企業、工會和職工代表參加的監督檢查小組,每年至少對集體合同的履行情況進行兩次檢查,確保集體合同的有效履行。將集體合同的履行納入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軌道,進一步突出保障性,制度性,實效性。
2.建立反饋制度。集體合同執行情況監督檢查小組,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向雙方首席代表匯報,雙方首席代表協商溝通、統一思想后,組織有關部門對集體合同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必要時要召開雙方代表組會議進行協商解決。
3.建立繼續協商制度。繼續協商是指企業和職工雙方在集體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就集體合同的變更、解除等進行協商的行為。集體合同的期限一般為1年,最長不超過3年。對集體合同履行過程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協商雙方均可提出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的要求,并按照正常協商的基本程序進行集體協商。在集體合同行將期滿時,雙方可就集體合同繼續簽訂時需要變更、剔除的部分進行協商,提前達成一致,為集體合同的續簽奠定基礎。
結束語:建立和完善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是新形勢下構建企業和諧、穩定環境的有力措施和有效手段,需要其能夠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對公會進行準確的定位,結合實際發展政策,促進政策制度的有效建設,從而促進其作用效果的充分發揮,保證企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