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陶
漢語里形容人碰上了好事兒,有種說法是“像過年一樣”, 我想外國朋友一定不明白這詞義是從哪兒來的。說實話,一直以來我也感覺不出過年有什么好,倒是爸爸媽媽對過年格外重視,早早就開始了各種準備工作。他們先是里里外外、角角落落,翻天覆地一番打掃衛生,雖然不用我出多大力,但這時總免不了挨一頓數落,嫌我這不會干那不會干,房間總是凌亂。家里是干凈整齊了許多,但我心里卻添了堵——我亂我自在,憑什么總拿我說事兒?這時總不由的就想趕快長大!
緊接著是各種采購,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平時舍不得的,走親訪友上門要提的,五花八門,多到三個腦袋都記不住。只好列個清單,然后東跑西顛一通買,還不時喊我去樓下往上搬,很快,冰箱和陽臺就被打扮得花花綠綠。牛仔很忙,我也很忙的:總有寫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書,你正一門心思琢磨著abcd如何選擇,他在那邊火急火燎地催你起身幫忙,會不會比較煩呢?
最可笑的是,每年的情形都差不多,菜品的式樣也差不多。老爸老媽大舅二舅姑媽伯父,會炒的拿手菜就那么幾樣,從小到大一直在吃。大舅是家里的“江湖人士”,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率先提出過年去飯店吃包席。可是在外新鮮了兩年之后,又一呼百應,不約而同地回到了家里的餐桌上,說是不圖吃飯圖個自在。我對吃飯不感興趣,感覺在哪兒吃都差不多,在哪兒吃都是聽他們說話。我忽然想起歐陽修自號“醉翁”,中意的不是酒而是山水。爸媽曾說我是吃貨,而他們哪里知道,與飯菜相比,我更喜歡聽人說話。
中國人說話最多的時候,怕要數過年了。大年三十早上起來,去哪兒不用問,不是去看爺爺,就是去看外婆。走在路上,忽然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車水馬龍、人流如織的街道,忽然變得空空蕩蕩冷冷清清,喧囂到爆棚的都市陡然寂靜,在冬日的晴空下,顯得那么神秘幽深,仿佛換了人間。車一路向前,我們似乎走進了海市蜃樓。
進了外婆的家門,跟到了爺爺家一樣,七姑八姨都來了,沒來的是正往這里趕呢!從這一刻起,你的耳根子就沒有了清靜的時候。爺爺奶奶要把過去的事兒搬出來說,那些關于缺衣少吃的故事,我已經聽過七八遍了。雖然這個開頭平淡無奇,但我等待的高潮段落一定會來——爺爺外婆接著就會數落大舅二舅爸爸媽媽不會過日子。平日里兇巴巴的爸爸媽媽,這會兒只會傻笑,一臉呆相,十分有喜感,一下子就讓我的情緒高漲起來。而少不經事的表弟毛頭,只關心他的游戲進程,是個呆而無趣的小家伙,懶得和他說話。姐姐思甜剛從國外回來,時尚飄逸,十分養眼。我總想湊在她身邊,聽她講講外面的世界,而她卻說國外無聊,國內精彩。明顯是在應付我嘛!轉到爸媽身邊,更是沒有說話的機會。天上地下職場廚房,一幫中年男女個個兒搶著發言,好像才從深山老林里逃回來一樣。話最多的是二嬸,什么話頭她都搶,我卻偏偏最不愛聽她說話,爸媽也曾私下里說她俗氣。話最少的是二舅爺,平時難得一見,爸爸說他在搞科研。我總覺得這人透著些神秘高妙的感覺,他卻說自己搗鼓的是不打糧食的活兒。唯有他說話的時候二嬸不搶,大家都在聽。
我們家的人真的愛說話,電視就那么開著,但沒人看,飯都吃完了,大家仍圍在餐桌邊說話。春晚快演完了,我們就要各回各家了。天黑寒冷,爺爺外婆堅持要送我們,怎么勸也勸不住。老人家送也送不多遠,站在門口,一直看你車轉彎才肯回去。小時候,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這幾年功課忙,見得少了,還常惦記她給我留著什么好吃的。外婆今年80多了,扭頭看見她佝僂的身影,霎那間,心底泛起莫名的惆悵。
回家的路上,我眼前突然一亮,為了營造節日氣氛,行道樹整個被彩燈裝點起來,穿行其間,恍若置身星空,又似簇擁著花海,如美輪美奐的夢境一般。此刻是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刻,也是中國人過年的激情時分。年復一年,是什么味道讓中國人如此鐘情過年?一年又一年,我在過年的吃喝玩樂中,漸漸感到飯菜打底,親情提味,文化提神,就是中國年的味道。歲歲年年花相似,年年歲歲人不同,我不由得期待來年,希望自己能織出更為燦爛的燈火,照亮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節日,照亮他人,照亮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