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靜
在互聯網時代,小學課堂中引入“互聯網+”種植科學探究學習平臺,來幫助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學習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并針對種植方面的科學內容展開靈活的探究學習。它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交互呈現學習的主要內容,還為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多樣化的網絡學習環境,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引入“互聯網+”的必要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在小學階段提供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學習機會”。生物與環境這一模塊進行的自主探究學習,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突出的科學核心素養是讓學生把探究活動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強調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給予解決。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學習環境就要多樣化,不能僅局限于校園,還應該包含互聯網這個大環境。
科學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其過程包括學生對探究過程的體驗、探究技術的交流、探究結果的獲得和評價這些方面。實際上,學生在進行植物探究活動時,容易出現在以下幾個問題:①科學探究的活動形式與范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②整個科學探究過程注重結果體驗,而不注重過程體驗;③科學探究的評價體系單一、學生探究能力持續性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容易導致學生探究能力的弱化,與培育科學素養的理論相悖。同時,許多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探究活動模式較為傳統,在課堂上注重書本植物知識的講授,內容較為機械單一;在種植基地,有些教師更注重如何指導學生種植,如何澆水、施肥,而沒有認真挖掘種子發芽、根莖葉、土壤的價值等系列的科學探究信息;即使有學生有疑問、想尋求方法解決,某些教師也只是口頭一對一的回答,沒有把問題作為一個探究手段來引導其他學生思考和學習。這就與自主探究學習的理念背道而馳,讓很多有價值的探究學習束之高閣。
由此可見,當下有限的探究環境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師生的學習需求,提供怎樣的探究環境這個問題則上升到更高的層面,我們所面臨的可能并非對各種傳統教學環節的大大小小的修補,而是如何從外部去審視、破解、顛覆和重塑傳統的種植教學的自主探究模式,使其與“互聯網+”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既可以讓學生在某一個具體的環節得到體驗,又不局限于時間、空間、地域、語言的限制,還能夠加強探究過程的情感體驗,實現學生自主探究的最優化。
“互聯網+種植探究平臺”的應用
“互聯網+”種植科學探究學習平臺(以下簡稱為“互聯網+種植探究平臺”),它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開發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效的、針對種植方面的科學探究學習平臺。其中,它不僅能夠提供各類有效資源,而且能夠提供給學生探究過程以及成果展示的空間和情感的交流表達,還能夠實現互聯網與傳統教育的融合,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重構教育教學環境,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與傳統教育教學平臺相比,“互聯網+”科學探究學習平臺,更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如圖所示)
學習探究的應用模型
自主探究學習能夠“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并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探究首先要學生有自主自發的求知欲,這種求知欲并非單單來自傳統的課堂,它也往往會出現在課堂以外的地方,如家庭小種植區、菜地、野外等。通過“互聯網+種植探究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提問,跟其他同學互動,甚至可以一起尋求解決方案;而教師也可以通過項目學習、制訂獎勵機制等方法來激勵學生。這樣可以很好地彌補課堂的不足,讓學生自主起來。具體操作如下:
移動終端的使用,讓自主探究不受時空限制 隨著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軟硬件的不斷完善,為師生和家長提供了拍照、錄音、錄像、觀看(文本、視頻、音頻)、瀏覽、查詢等功能,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并且可以與其他用戶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分享等活動。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比如手機短信、微信、電子郵箱等,發布精編的科學探究知識內容,給學生發布任務、課外知識等內容,從而大大地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體系。
成立微信公眾號,享受自主探究過程體驗 微信公眾號可以合理地分化模塊,推送相應的學習內容。例如,通過收集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提出的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放在“問題懸賞”模塊里面,學生可以自主留言回答;對于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動員全體學生針對該問題進行自主探究,進行探究過程的展示,放在模塊“小小農科專家”里面。探究形式的多樣化,如“小論文”“小視頻”“圖文結合”等,對于學生更具有吸引力。
生成二維碼,讓自主探究賽出“精彩” 每月定期推出“農科知識競賽”活動,學生掃掃二維碼即可參與并進行簽到。然后,每月按照相關規則和要求,選出一定名額的學生授予“優秀獎”進行表彰,從而擴大活動范圍及影響力,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積累知識,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師則可以在每期知識競賽結束后,通過后臺管理和數據反饋來進行分析、總結,找到學生平時學習時候的薄弱點,并進行針對性教學;還可以對競賽知識進行修改,完善活動設計,讓活動生態循環。
運用愛心微店,共享自主探究的成果 種植園的成果是所有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如何才能讓蔬菜、瓜果最大限度地展現它的勞動、探究價值呢?我們可以運用微店進行愛心售賣。微店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潮下,我國第一個實現所有網民“手機開店”的零成本創業項目。開通微營銷,可以讓廣大家長和教師參與其中的預購、預售和現賣,所有義賣的款項進行捐贈。這樣的愛心售賣,不僅可以讓家長、學生共同享受到新鮮美味的蔬菜瓜果,還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體驗到辛苦付出的快樂。家長可以留言互動、給出評價,更能進一步地鼓勵學生自主進行種植探究,學習更加有熱情。
學習評價的應用模型
一是動態排行榜,實現學習結果考察。參與的學生,每月均進行一次積分排名,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創先爭優的學習氛圍;同時,研究制訂合理的積分兌換制度,鼓勵學生通過每日競答、參與活動、參加學習、愛心營銷等多種途徑獲得積分,強化自主探究在互聯網上的吸引力。
二是線上互動交流,關注學習過程體驗。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隨時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成果等進行交流評價,讓學生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生成知識,進而擴展探索區域,充實知識體系。
三是網上問卷調查,及時掌握學習情況。每次項目學習后,可以在互聯網上通過調查問卷,對學生、家長、教師群體進行調查,這樣對于學生科學探究的學習將會更加及時、針對性更強;還可以聯系家長,讓家長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也可以讓教師保持跟家長的聯系,互利互惠。
結束語
科學教學鼓勵學生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通過探究,學生可以獲得準確的科學知識,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本領。筆者認為:實踐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都要通過行為表達,由于行為的表達需要一個平臺,而“互聯網+”種植探究正是這樣的一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表達內心需求的平臺。這種平臺能夠激發學生進行真正的動手實踐,學生只有通過手腦并用,才能獲得知識的共享和情感的共鳴,相互促進,相互激發,從而使探究變得真正的科學、規范。
【本文系廣東省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小學“互聯網+”種植科學探究學習平臺的建設與應用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7KTG9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
[2]田治國,楊艷.“園林樹木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林業教育,2015,33(3):
43-45.
[3]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3):228-232.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廣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