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剛
“什么是代溝?就是都在熱烈地談論冠軍,以為談的是一回事,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上海上港,我們根本不知道iG?!薄@是11月3日,2018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簡稱S8),中國戰隊iG擊敗歐洲戰隊FNC獲得冠軍后,在朋友圈看到的哀嘆。
我不玩電競,也很多年不看足球了,看起來問題比代溝還嚴重。
上港,除了被外來信息強制,從而知悉它是上海的一支足球隊,我并沒有絲毫興趣主動了解,因此對它一無所知。既不知道上港是不是“上海港”的簡稱,也不知道這支球隊實力如何,取得過什么成績,教練是誰,有哪些主力隊員。我想我不是上海唯一不清楚“上港”為何物的人,像我這樣的人,上海應該有數百萬之多。
不過,我既不玩電競,也不關心足球,但這并沒有給我的精神生活帶來任何創傷和缺陷。在可預見的未來,我也不會玩電競和足球。這并不是特立獨行,我很樂于見到有人玩電競,也有人熱愛足球,我對這些愛好者都很敬佩。
就在年輕人為iG奪冠熱淚盈眶之時,50多歲的香港演員藍潔瑛死了。對年輕人來說,這又是一個需要普及生平的人物。不僅如此,即便大名鼎鼎如剛剛辭世的金庸先生,如今的少年人對其作品的迷戀,也遠遠比我們這一代在少年時代要清冷很多。
這種現象,就是家喻戶曉的人類學、心理學名詞——“代溝”。
這個詞從上世紀60年代被美國人類學家米德創造以來,至今仍然被用來解釋諸多代際之間的隔閡現象,一直維持著它應有的熱度。
我想在古代社會,代溝是不存在的,不僅兩代人之間,甚至幾代十幾代人之間,或者你早生三百年,跟晚生三百年,都共享一種生活方式、觀念和價值觀。只是到了近代,人們的精神世界經常發生巨大轉變。轉變之際遇上代際更替,代溝因此產生。
因此在一個靜態的社會,不存在代溝,代溝屬于一個動態的社會,是近代以來社會動蕩的結果。
與全世界主要文明共同體相比,20世紀以來的中國人,代溝更為明顯,一代中國人替代另一代中國人的場面,常常令人瞠目結舌。
個體之間散發的氣息,或許遠隔千年也有共同之處,就像我們稱贊某某人“有古仁人之風”一樣。但就群體性格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身上散發的氣息完全不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與九十年代和新世紀后出生的中國人,差異也是可圈可點。
中國20世紀的代溝,多是外來文化觀念對本土各階層文化與制度的沖擊所致。但互聯網誕生以來,加之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代溝的沖突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面相。
第一,代際內部的差異和沖突擴大了。
今天,在同一年齡層內部,不同地區、國家、階層、文化程度的人,所思所想,除了生理和年齡因素所導致的同一性,其差異讓人吃驚。
以體育明星為例,上世紀80年代,體育明星就是民族英雄,但今天,體育明星被人看到的,主要是商業價值,這是代際之間的認知差異。具體到年齡層內部,某一個體育明星,現在已經很難獲得某個年齡層的全體認同,我喜歡你,只是我的個人事務,我并不一定要受到某種潮流的裹挾。
第二,代際之間的差異時間縮短了。
在米德開始使用“代溝”一詞的上世紀60年代末,代際之間的差異還可以是二三十年為一個單位,但是互聯網時代,代際之間的差異時間,明顯縮短。
一個明顯的標志是“85后”概念的出現,之前的70后,是沒有所謂“75后”說法的,順理成章,“95后”概念也堂皇登場,新世紀出生的人群,代際之間的差異恐怕會比他們之前的80后、90后還要縮短到甚至3年,也就是說,今后00后,恐怕還要劃分為02后、08后,不等。
所有這些代際更替和差異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互聯網技術推動的影子。我曾經在梨視頻的一場活動上聽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70多歲的李良榮先生感慨地說,我們這些人,是互聯網的難民,你們70后、80后是互聯網的移民,90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
難民的觀念是被強制的,移民的觀念是游移的,原住民的觀念是篤定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