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偉
摘要:人的思想與品行是在一定的環境里發展和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也需要積極健康的環境。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環境的不斷改善使得高職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環境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也出現了一些影響影響和制約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本文擬通過簡析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有效辦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環境 對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指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
二、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思政課重視不足
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然而,據調查,現在高職學校思政課教學中還存在諸如學生重視不夠。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授課缺乏激情、學習形式單一、學生政治理論基礎薄弱等困難和問題。
(二)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目的不夠明確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方式仍以理論講授為主。對實踐環節的教學力度還不夠。學生對政治理論的認識和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加之思政課只是公共課,不是專業課的特點。導致多數學生只是將其當成一門考試科目,考試時能確保考60分過關即可,思想上對思政課的認識不夠深入、用科學理論聯系實際指導自身發展的行動不足。
(三)缺乏家校聯動
高職生大多為住校生。家庭與學校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大多數家長將其子女送至學校后。基本不與班主任、輔導員或任課教師交流,以了解其在校期間的思想、心理及行為表現狀況如何,缺乏家校互動,個別學生甚至會將在家里形成的不良習慣帶到學校,我行我素,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諸方面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也產生了諸如個別人理想信念動搖、道德失范、唯利是圖、拜金主義等不良現象和問題。這勢必會給高職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使個別學生理想信念模糊、人情淡漠、好逸惡勞、眼高手低。很難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措施
(一)發揮思政課主陣地的作用
高校思政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形勢政策教育等。幫助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熱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和創新精神。教師同時也應該向學生強調,學好思政課不僅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而且對于畢業后參加諸如專升本考試、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研究生考試、“三支一扶”等與升學或就業相關的考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學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認識。
(二)組織實踐教學
社會是最直觀的課堂。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具有抽象性,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安排社會實踐課程,讓學生走出校園,組織學生到諸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先烈故居、博物館等場所學習參觀,讓學生充分領略古圣先賢的豐功偉績,營造敬仰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三)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
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創設,僅憑學校還不夠,學生所在家庭,全社會也應積極與學校聯動,積極創設教育環境,營造教育氛圍,開展形式多樣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良好習慣養成教育、感恩誠信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分面的宣傳教育,弘揚真善美,披露假丑惡。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作為學生來到人世間的第一任老師,應多關注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動態,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要善于從點滴小事中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構建和諧人際關系。
總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社會、學校和學生家庭三者齊抓共管,重點要通過學校、社會和的共同努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高職學生營造一個民主法治、誠信有愛、公平正義、生動活潑的成長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將自己鍛造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早日爭取到人生出彩的機會。